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宋代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复制

完善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音频朗读

赏析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的赏析一
这首诗通过夜晚的蟋蟀鸣叫声,描绘了诗人孤独的心境。诗人在深夜醒来,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对家乡的思念。通过“惊回千里梦”,诗人表达了对理想和家乡的渴望,但现实却让他感到无奈和孤独。诗中的“白首为功名”反映了诗人对功名的追求,但这种追求并未给他带来内心的平静,反而增加了对家乡的思念。最后,诗人通过“欲将心事付瑶琴”表达了内心的苦闷和对知音的渴望,但“弦断有谁听”又透露出一种深深的无奈和寂寞。

复制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的赏析二
这首诗是岳飞在军旅生涯中的一个夜晚所作,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理想的追求。诗中的“昨夜寒蛩不住鸣”和“惊回千里梦”描绘了诗人在军营中的不眠之夜,反映了他内心的不安和对家乡的牵挂。而“起来独自绕阶行”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则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孤独的形象。诗的后半部分通过“白首为功名”和“旧山松竹老,阻归程”表达了诗人对功名的执着和对家乡的眷恋。最后,“欲将心事付瑶琴”和“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则流露出诗人对理解者的渴望和对理想的无奈。

复制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的赏析三
这首诗以夜晚的蟋蟀鸣叫为引子,展开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人在深夜醒来,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对家乡的思念。诗中的“惊回千里梦”和“起来独自绕阶行”反映了诗人的孤独和对理想的追求。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则营造了一种静谧而深沉的夜晚氛围。诗的后半部分通过“白首为功名”和“旧山松竹老,阻归程”表达了诗人对功名的执着和对家乡的眷恋。最后,“欲将心事付瑶琴”和“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则流露出诗人对理解者的渴望和对理想的无奈,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军旅生涯中的孤独和寂寞。

复制

译文

昨晚,寒冷中的蟋蟀不停地鸣叫,把我从遥远的梦中惊醒,已经是深夜时分。我独自在台阶周围徘徊,四周静悄悄的,只有帘外的月光朦胧而明亮。为了功名,我年老时还在外奔波,故乡的松树和竹子已经老去,回家的路被阻隔。我想把我的心事寄托在瑶琴上,但是知音难觅,即使琴弦断了,又有谁能真正听懂我的心呢?

复制

完善

注释

寒蛩:寒天里的蟋蟀。 不住:不停地。 惊回:突然惊醒。 千里梦:指远距离的梦境,这里比喻遥远的家乡或理想。 三更:古代一夜分为五更,三更大约是凌晨1点到3点。 绕阶行:在台阶周围徘徊。 人悄悄:四周静悄悄,没有人声。 帘外:帘子外面。 月胧明:月光朦胧明亮。 白首:指年老。 功名:指功绩和名声。 旧山:指故乡的山。 松竹:松树和竹子,常用来象征高洁。 老:这里指岁月的流逝。 阻归程:阻碍了归乡的路。 欲将:想要。 心事:内心的思想和情感。 付瑶琴:寄托于瑶琴,瑶琴是一种古代的琴。 知音:懂得音乐或理解心意的人。 弦断:比喻音乐中断,或比喻理想破灭。 有谁听:有谁能理解。

复制

完善

完善
*
邮箱:
*
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