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怨慢·渐吹尽
余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桓大司马云:“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此语余深爱之。
渐吹尽,枝头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
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
长亭怨慢·渐吹尽-音频朗读
赏析
长亭怨慢·渐吹尽的赏析一
这首词是姜夔的自度曲。白石往来江淮间,多次经过扬州,因感其兴衰,曾作《扬州慢》。这首词与其说是对扬州的感慨,毋宁说是对整个人世沧桑的感慨。白石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自合肥归湖州,道经金陵,折向扬州,而徘徊于江淮一带。他在扬州曾作《扬州慢》,又于此时作了这首《长亭怨慢》。
上片写初春景象及自己的感受。“渐吹尽”三句写春深时景,首句点明时令。“香絮”,谓柳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写所见人家。时已深春,绿树成荫,掩映门户。接下由近及远。“远浦萦回”,写远处水边地带。杜甫《曲江对雨》诗:“水萦回岸势重。”此化用其意。“暮帆”句,写暮中之景。在朦胧暮色中,只见船只往来,不甚分明,故云“向何许”。“阅人多矣”两句,托意于柳。长亭柳阅人既多,自应随人而异其态度。然而不论其阅人多少,看其青青如此,终是无情,故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此两句意即已阅人多矣,却漠然无情,只是青青如此而已。白石此词于感慨之中,亦寓有身世之感。白石少孤,飘泊江湖,阅尽人间世态,颇类长亭之柳;然其襟怀清旷,又岂如长亭柳之无情哉!
下片写日暮景色及惜别之情。“日暮”句,点明时间、地点,兼写望中景色。暮色苍茫,高城已隐没在乱山之中。“只见乱山无数”,写所见只有无数乱山,这是就高城不见而言的。“韦郎”三句,用韦皋事。《云溪友议》卷中《玉箫记》载:唐韦皋未仕时,寓江夏姜使君幕,与侍婢玉箫有情,约为夫妇。韦归京求官,八年不回,玉箫绝食而死。后再生,为韦侍妾。后韦皋镇蜀,玉箫遂绝粒而亡,仅留形貌于人间。这里借以写自己与合肥情侣的离合。“第一是”两句,写女子的临别叮咛:第一是要我早早归来,因怕梅花无人照管。这是合肥情侣的话,白石只是借用其意。这两句也是白石怀念合肥情侣的暗号。《合肥情事》云:“白石客合肥,尝于寿春堂设客,妓姝十余,皆衣白,缟袂曳地。酒半,余起唱《念奴娇》,妓皆睇视。自度此曲,妓遂敛衽而逋。”白石于《念奴娇》词序中云:“予客合肥,仲秋之夜,与友人置酒于蜀山之下。因念古之赋《秋声》者,欧阳子其人也,余戏作《念奴娇》,以命客。客有歌于饯席者,则记余言于璧。”又《凄凉犯》序云:“合肥巷陌皆种柳,秋风夕起骚骚然,予客居阖户,时闻马嘶,出城四顾,则荒烟野草,不胜凄黯,乃著此解。琴有凄凉调,假以为名。凡曲言犯者,谓以宫犯商、商犯宫之类。如道调宫上‘字’住,则应用林钟商‘上’字住。今以无射宫上‘字’住,却用有射商‘高’字住是也,予另著《无射商》一曲谱于后。”白石客合肥,秋夜闻马嘶,感其凄黯,因制《凄凉犯》;又念古之赋《秋声》者欧阳子其人,又戏作《念奴娇》。此二词盖白石怀人感别之作,而皆以合肥为系念之地。此词下片所云:“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又云:“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则“红萼”亦合肥之暗号也。此词与《扬州慢》同一感慨,而写法与音节则迥异。《扬州慢》之声情激越,此则凄婉。此词之结句最难为怀。纵使
长亭怨慢·渐吹尽的赏析二
这是姜夔的一首著名词作,通过对柳树的描绘和对离别情绪的抒发,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词中情感细腻,意境优美,展现了词人对自然景色的深刻感受和对友情的珍视。
词的开头部分是序言,姜夔描述了自己喜欢创作曲调的过程,以及对桓大司马(桓温)的一段话的深爱。这段话表达了对往昔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变迁的感慨,为词的情感基调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的“渐吹尽,枝头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几句,词人通过对柳树飞絮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景象。柳絮随风飘散,落在人家的门户,绿色的深处,这些细节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春日图景。
词的后半部分“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和“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则转向了对离别和思念的感慨。词人通过对远浦、暮帆、长亭树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对重逢的渴望。
最后,“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几句,词人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嘱咐和对离别之情的无奈。这里的“韦郎”可能是指词人的朋友,“玉环分付”则是对友人的嘱咐,希望他早日归来,而“并刀”和“离愁千缕”则是对离别之情的比喻。
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对柳树的描绘和对离别情绪的抒发,传达了词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这首词体现了姜夔作为南宋词人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艺术创作中追求情感真挚和意境深远的美学理念。
长亭怨慢·渐吹尽的赏析三
这首词是姜夔的自度曲,借咏柳而抒别情。词中不仅化了桓温《枯树赋》的句意,且用了唐人的诗意。全词意境开阔,风格清雅。
上片咏柳,先从柳絮着笔。“渐吹尽、枝头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三句写春事已深,柳絮吹尽,人家门户前,绿柳成荫。“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二句,转写江边景色,远望水边浦口,曲折萦回,暮色苍茫之中,船帆依稀,零乱不辨,向何处去。这两句,以景衬情,暗示别离,又点明时间、地点。“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这几句,既以树喻人,又借树言情。长亭,古代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行人休息,又是送别的地方。这树长在长亭旁边,阅尽人间离别的苦况,树若像人一样有情的话,决不会长得如此青青可爱。这几句含蓄深沉,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下片写别情。“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写日暮时分,登高遥望故人所居之城,但已远隔重山,只见无数乱山层叠,望而不见,心中凄楚难言。“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四句,写情人临别时的殷殷嘱咐。韦郎,原指韦皋,这里借指作者的情人。玉环,指杨玉环,这里借指作者情人。这四句,通过写情人临别时的反复叮咛,表现出彼此的深挚相爱与依依不舍。
“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结笔二句,写离愁之深,难以排解。并刀,古代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出产的剪刀,当时以锋利著称。这两句是说,就算并州出产的锋利的剪刀,也难剪断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这结笔二句,采用夸张手法,将离愁说得可触可感,生动传神,极有新意。
全词借咏柳而写别情,构思新颖,韵味深长,尤其是结笔二句,以夸张手法写离愁的可触可感,更是新颖别致,堪称妙笔。
译文
我非常喜欢自己创作曲调。起初随意地写下长短不一的词句,然后再按照音律来调整,因此前后的段落多有不同。桓大司马曾经说过:“往年种下的柳树,曾经在汉南依依不舍。现在看到它们凋零,心中感到凄凉悲伤。树尚且如此,人又怎能承受呢?”我非常喜爱这段话。
柳絮渐渐被风吹尽,枝头的香气也消散了,到处的人家,门户深深,被绿色所覆盖。远处的水边曲折回环,傍晚的帆船零乱,它们将驶向何方?我见过许多人,谁能像长亭边的树那样,一直守候在那里?如果树有情感,它不会如此青翠。
日暮时分,我望向远方,却看不见高城,只能看见无数的乱山。韦郎已经离去,我怎能忘记,他托付给我的玉环:最重要的是他要早早归来,因为担心红萼花无人照料。就算我有并州的剪刀,也难以剪断这千丝万缕的离愁。
注释
长短句:指词的句式,可长可短。
协以律:指按照音律来调整词句。
桓大司马:指东晋名将桓温。
汉南:指汉水以南的地区。
长亭:古代送别之地。
远浦:远处的水边。
萦回:曲折回环。
暮帆:傍晚的帆船。
并刀:并州(今山西省)出产的剪刀,以锋利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