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赏析
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的赏析一
这首词写女子对远行情人的思念。上片写女子在梦中见到情人,但夜长梦短,难得和情人团聚;春来,相思之情更深更苦。下片写女子别后给情人寄书寄物,但无法寄去她的离魂;她想象情人离别后行孤影单,冷月清光映照下,行经千山万水,无人照管。全词柔情缱绻,离思缠绵,凄楚动人。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起笔三句,写女子所做的梦。她梦见了她那轻盈如燕、娇软如莺的心上人,两人又在梦中欢会。“华胥”,即华胥国,典出《列子·黄帝》。词中用这个典故,意在说明所梦之人,仿佛来自虚无缥缈的仙境。这是女子在相思之极而步入梦境所产生的幻觉。正因为如此,所以她醒后还再三感叹:“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夜长”句是说:无情的郎君啊,你怎知道长夜难眠的滋味!“春初”句是说:在春寒料峭的初春,我就被相思所熬煎、所染病了。这两句,写女子对薄情郎的怨恨。埋怨他不能理解自己长夜难眠的痛苦;又埋怨他不能早点归来,使自己免遭相思之苦。从这两句看,女子所钟情的是一个薄情郎。
过片三句写女子别后的相思。“别后书辞”,是女子寄给情人的书信;“别时针线”,是女子为情人亲手缝制的衣服。这两句,写出女子别后的相思之情,她不仅无时无地不在惦念情人,而且还在不断地寄书寄物,以倾诉自己的一片痴情。但结果呢?从“离魂暗逐郎行远”一句看,信和物都无法寄到情人手中。相思无从排解,她不禁暗暗地祝愿:“愿郎君的魂魄能暗暗地随着我,去到那遥远的地方。”女子对情人的爱竟达到了如此深笃的境地,真令人慨叹不已!
结拍两句写女子对情人孤苦漂泊情景的想象。“淮南”句化用杜甫《月夜》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诗意,谓远行的情人此刻正身处淮南皓月之下。“冥冥归去无人管”,女子想象情人此刻正独自归去,无人照管。其凄凉冷落之境况,使人睹之生悲。这两句把女子的相思之情写得深沉含蓄而又耐人寻味。
姜夔这首词,上片写梦中相会,下片写别后相思,全词把一位女子的相思之情写得淋漓尽致。在艺术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写梦与写思相结合。上片写梦中相会,但人却是来自华胥国,而且相会的时间又极为短暂,这就为下片写相思作了铺垫。下片写相思,但词人却不按通常顺序来写,而是先写别后寄书寄物,再写对情人此刻情景的想象,最后才点出“离魂暗逐郎行远”的相思之苦。这样写,不仅使整首词在章法上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且更把这位女子对情人的相思之情写得深沉含蓄,淋漓尽致。
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的赏析二
《踏莎行·燕燕轻盈》是姜夔的一首著名词作,通过对春日景色的描绘和对离别情绪的抒发,表达了词人对远方爱人的深切思念。词中情感细腻,意境优美,展现了词人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离别之痛的深刻体验。
词的开头两句“燕燕轻盈,莺莺娇软”描绘了春天里燕子轻盈的身姿和莺歌娇柔的声音,营造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图景。“分明又向华胥见”则表达了词人仿佛在梦中见到了爱人。
接下来的“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两句,词人表达了自己在长夜中的孤独和对爱人的渴望,以及春天的到来让人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相思之情。
词的后半部分“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则转向了对离别后生活的描写。词人回忆起离别时的书信和针线活,以及自己的心魂似乎随着爱人远行。
最后两句“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以宏大的自然景象作为背景,表达了词人对爱人的深切思念和对离别之情的无尽哀愁。“淮南皓月”和“冷千山”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而“冥冥归去无人管”则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内心的无助和凄凉。
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对春日景色的描绘和对离别情绪的抒发,传达了词人对远方爱人的深切思念。这首词体现了姜夔作为南宋词人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艺术创作中追求情感真挚和意境深远的美学理念。
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的赏析三
这首词是姜夔为怀念合肥情侣而作的。词中先写伊人,后写自己,写自己又念及伊人,是回环交织的写法。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起笔便写伊人的轻盈娇软,笔调空灵,用字虽熟,却给人以新鲜感。词人将常见的两个联绵词“燕燕”、“莺莺”属之于伊人,让人顿觉伊人的绰约之姿、轻盈体态,词人笔下的伊人,有神无骨,自然灵动。这里词人借用“燕燕”、“莺莺”二词又是有其深意的,词人不仅借此写出了伊人的轻盈娇软,同时也写出了伊人对自己柔情密意与万般怜爱。
“分明又向华胥见。”由实入虚,写出伊人梦境,同时也写出了词人梦中所见伊人之形象。姜夔写梦,多用“华胥”典,如《踏莎行》中“分明认得琴心字,说向旁人浑不解,愁多只自知,泪珠和露滴。”这是因为“华胥”典中包蕴着词人与合肥情侣无限缱绻情意,此韵正承二句而来,写词人梦中所见伊人形象——轻盈娇软,同时也写出了伊人对自己的思念之情。“夜长争得薄情知?”“争得”即怎得。这句是说:伊人含嗔带怨地责问词人:漫漫长夜,你怎知我绵绵情意?这一韵从侧面写出了伊人对词人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同时也写出了词人对伊人相思情态的深切体察。“春初早被相思染。”上句是言伊人相思,此句词人则写出了自己之相思。词人相思既久,无以排解,不免感到身心憔悴,好像被春光染病似的。
过片由己及人,写伊人别后情状。“别后书辞,别时针线。”伊人不但对自己相思入骨,别后还寄来了书信,并亲手缝制了衣服。二句虽仅写出伊人寄书缝衣之事,然却含蕴极深。从这至情至意的书信和针线中,词人看到了伊人对他的无限关切、无限温情,也看到了伊人因相思而憔悴的身影。
“离魂暗逐郎行远。”词人想象伊人之魂离开躯体,暗暗追随自己远行。此韵与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意相通,都是悬想对方相思情景,但一写妻子,一写情人,不同。词人想象伊人之魂离开躯体,在夜空中伴随着自己远行,这种想象是奇特而美丽的,写出了词人与伊人之间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的关系。同时这种想象也暗示了词人行役的辛苦,以及由此而引起的难以排解的忧郁之情。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这两句写词人想象伊人之魂在夜空中悄然归去时的情景。淮南千山,皓月当空,伊人之魂,在月光中悄然归去,渺渺茫茫,无人照管。一种苍凉凄清的意绪展现在眼前,让人低回不已。
这首词虽是写情,但所写情感十分空灵,其中也寄寓着词人自己的身世之感。上片以虚带实,下片虚实结合,写词人梦中所见伊人形象及词人想象中伊人别后相思情状,刻画出一位轻盈娇软的女子对情郎的挚爱与相思,同时也写出了词人自己对她的一往情深。全词意境空灵蕴藉,给人以极大的美感。
译文
燕子轻盈地飞翔,黄莺娇柔地歌唱,我分明又在美好的梦境中见到了你。
长夜里怎能让你知道这淡漠的情感?春天刚到,我已被相思之情所感染。
离别后的信件和离别时的针线活,都让我的思绪随你远去。
淮南的明亮月光冷冽地照在千山之上,我孤独地归去,无人关心。
注释
燕燕轻盈:形容燕子轻盈的身姿。
莺莺娇软:形容莺歌娇柔的声音。
华胥:神话中的地名,这里指美好的梦境。
薄情:指情感淡漠。
别后书辞:离别后的信件。
别时针线:离别时的针线活,指女红。
离魂:指心神不宁,心随爱人而去。
淮南:古代地名,今安徽省一带。
皓月:明亮的月亮。
拼音
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音频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