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喜蚕桑 一作:善蚕桑;相怨怒 一作:相怒怨)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白晰 一作:白皙)
赏析
陌上桑的赏析一
《陌上桑》是一首描绘女性美丽与独立精神的诗歌。诗中罗敷的形象生动鲜明,她的勤劳、美丽和独立性格跃然纸上。诗中通过罗敷拒绝使君的邀请,展现了她对婚姻忠诚和个人尊严的坚守。同时,诗中对罗敷丈夫的描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男性地位和形象的期待。
陌上桑的赏析二
《陌上桑》以罗敷采桑为背景,展现了一个美丽、勤劳、独立的女性形象。诗中通过罗敷与使君的对话,表现了罗敷的自尊和自爱。她拒绝了使君的邀请,表明了自己对婚姻的忠诚和对丈夫的尊重。这种独立自主的精神,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是非常罕见的,显示了作者对女性独立人格的赞美。
陌上桑的赏析三
这首诗的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通过对罗敷日常生活的描写,展现了她勤劳朴实的一面。同时,诗中对罗敷丈夫的描写,如“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不仅表现了丈夫的社会地位,也反映了罗敷对丈夫的自豪和爱慕。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一个古代女性的美好形象和内心世界。
译文
太阳从东方升起,照亮了秦家的楼。秦家有个美丽的女儿,她的名字叫做罗敷。罗敷喜欢养蚕和采桑叶,在城南的角落采摘桑叶。她用黑色的丝线系着篮子,用桂树枝作为篮子的钩子。她头上梳着倭堕髻,耳朵上戴着明亮的珍珠。她穿着浅黄色的丝织裙,紫色的丝织上衣。走路的人看到她,放下担子摸胡须;年轻人看到她,脱下帽子戴上头巾;耕田的人忘了耕作,锄地的人忘了锄地。他们回家时互相埋怨,只是因为观看了罗敷。
一位官员从南边来,他的随从们站立不动。官员派人去问,这是谁家的女儿?回答说:“秦家有个美丽的女儿,她的名字叫做罗敷。”官员问:“罗敷多大了?”回答说:“还不到二十岁,但已经超过十五岁了。”官员向罗敷提出邀请:“可以一起乘车吗?”罗敷上前回答说:“官员真是愚蠢!官员有自己的妻子,罗敷也有自己的丈夫。”
“从东方来的许多骑兵中,我的丈夫在前列。他的白马后面跟着黑马,用黑色的丝线系着马尾,用黄金装饰马头;腰间挂着价值千万的鹿卢剑。十五岁时他是小官,二十岁成为大夫,三十岁成为侍中郎,四十岁时成为地方长官。他皮肤白净,胡须茂盛。他轻盈地走在官府,缓慢地在府中行走。在场的数千人都说,我的丈夫与众不同。”
注释
东南隅:指东方的角落。
秦氏:指秦姓的人家。
罗敷:女子的名字。
喜蚕桑:喜欢养蚕和采桑叶。
采桑:采摘桑叶。
城南隅:指城的南边。
青丝:指黑色的丝线。
笼系:用来系住篮子的绳子。
桂枝:桂树的枝条。
笼钩:用来挂篮子的钩子。
倭堕髻:古代女子的一种发髻。
明月珠:指明亮的珍珠。
缃绮:浅黄色的丝织品。
下裙:指裙子。
紫绮:紫色的丝织品。
上襦:指上衣。
行者:走路的人。
下担:放下担子。
捋髭须:用手摸胡须。
少年:年轻人。
脱帽著帩头:脱下帽子,戴上头巾。
耕者:耕田的人。
锄者:锄地的人。
使君:古代对官员的尊称。
五马:指官员的随从。
立踟蹰:站立不动,犹豫不决。
遣吏往:派人去。
姝:美女。
年几何:指年龄。
谢:谢绝。
宁可:难道。
共载:一同乘车。
前致辞:上前回答。
愚:愚蠢。
自有夫:已经有了丈夫。
东方千余骑:指从东方来的许多骑兵。
居上头:位于前列。
白马从骊驹:白马后面跟着黑马。
鹿卢剑:古代的一种剑。
十五府小吏:指十五岁时担任小官。
二十朝大夫:二十岁时成为大夫。
三十侍中郎:三十岁时成为侍中郎。
四十专城居:四十岁时成为地方长官。
洁白晰:皮肤白净。
鬑鬑:胡须茂盛的样子。
盈盈:形容步伐轻盈。
冉冉:形容行走缓慢。
公府:官府。
坐中数千人:指在场的许多人。
拼音
陌上桑-音频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