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纳凉的赏析一
这是一首描绘夏日夜晚宁静、闲适与美好景象的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释:
“携杖来追柳外凉”,开篇即描绘了诗人手持拐杖,漫步在柳树之外,寻找一片清凉的景象。这里的“柳外凉”不仅指的是物理上的凉爽,也暗含了诗人对宁静、闲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画桥南畔倚胡床”,诗人来到一座装饰精美的画桥南畔,倚靠在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上。这个场景充满了诗意和画意,画桥、胡床和倚靠的诗人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月明船笛参差起”,随着夜幕降临,月亮高悬,清澈的月光洒在水面上。此时,远处传来参差不齐的船笛声,打破了夜晚的寂静,但更增添了一种宁静中的生动和活力。这种声音的加入,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立体和生动。
“风定池莲自在香”,风停了,池塘里的莲花静静地绽放,散发出阵阵清香。这里的“风定”和“自在香”都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静和自在。他欣赏着眼前的美景,享受着这份宁静和美好,仿佛与周围的世界融为一体。
整首诗通过描绘夏日夜晚的宁静、闲适与美好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满足和自在。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诗意和画意。
纳凉的赏析二
这首诗以夏日夜晚的景象为背景,上片“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描绘了诗人携杖寻找清凉之地,最终在画桥南畔的柳树旁,依靠着胡床(一种可以躺下的椅子)休息,享受着柳树带来的阴凉和宁静。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则通过对月光下船上的笛声和荷花香气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美好的夜晚氛围。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夏日夜晚的宁静美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这种宁静生活的向往。
纳凉的赏析三
这是一首富有禅意和宁静氛围的诗歌,描绘了一个人在夏夜的柳荫下寻找清凉,并在画桥南畔的胡床上悠然自得的场景。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析:
首句“携杖来追柳外凉”,诗人以“携杖”的形象,传达出了一种寻找清凉之地的意愿。这里的“柳外凉”既是指柳树之外的阴凉之地,也暗含了诗人对宁静、凉爽环境的向往。
接着,“画桥南畔倚胡床”,诗人进一步描绘了自己在画桥南畔的胡床上倚坐的情景。这里的“画桥”和“胡床”都增加了画面的美感和雅致,同时也展现了诗人悠然自得、闲适安逸的心态。
然后,“月明船笛参差起”,诗人将视线转向水面,描绘了一幅月夜船笛的画面。月光皎洁,船笛声此起彼伏,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氛围。这里的“参差起”既指船笛声的起伏变化,也暗含了诗人内心的波动和感慨。
最后一句“风定池莲自在香”,诗人将注意力转向池塘中的莲花。在风停之后,池塘中的莲花依然散发出淡淡的香气,展现出一种自在、宁静的美。这里的“自在香”既指莲花的香气,也暗喻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自在。
整首诗通过描绘夏夜柳荫下的清凉、画桥南畔的胡床、月夜船笛的悠扬和池塘莲花的香气,营造出一个宁静、闲适、自在的氛围。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同时,诗中的景物描写也充满了美感和禅意,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宁静的力量和美感。
译文
我拿着手杖寻找清凉的地方,在画桥的南边,依靠着胡床休息。明月下,船上的笛声高低起伏地响起,风停了,池塘中的荷花散发着自在的香气。
注释
携杖:拿着手杖。
柳外:指柳树之外的地方。
画桥:装饰华丽的桥。
胡床:一种可以躺下的椅子。
船笛:指船上吹奏的笛声。
参差:形容声音高低起伏。
风定:指风停了。
池莲:指池塘中的荷花。
拼音
纳凉-音频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