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嵩山作-音频朗读
赏析
归嵩山作的赏析一
《归嵩山作》描绘了诗人王维离开尘嚣,回归嵩山隐居的生活。诗中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内心世界的宁静。这首诗以其清新脱俗的意境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赞美。
首句“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描绘了清澈的河流和远处的薄雾,以及诗人乘坐的车马缓缓离去的场景。这里的“闲闲”表现了诗人离开尘世的悠然自得。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两句,诗人通过对流水和归巢的鸟儿的描绘,赋予了自然景物以情感和意志。流水似乎有意地引导着诗人前行,而暮禽的归巢则与诗人的归隐相呼应。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两句,诗人描述了荒凉的古城和落日余晖中的秋山,这里的“荒城”和“古渡”增添了一种历史沧桑感,而“落日满秋山”则表现了秋天的宁静与壮美。
最后两句“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表达了诗人回到嵩山的心境。“迢递”形容山路的遥远和崎岖,“嵩高”则指嵩山的高峻。诗人在这里决定闭关隐居,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我修养。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隐居生活的抒发,传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这首诗体现了王维作为“诗佛”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艺术创作中追求自然和谐与内心平和的美学理念。
归嵩山作的赏析二
王维的《归嵩山作》是一首描绘归隐生活的五言律诗。在这首诗中,王维以归隐嵩山为背景,通过描绘沿途的景色,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首联“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描绘了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清澈的河流环绕着茂密的草木,车马缓缓前行,显得从容不迫。
颔联“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进一步描绘了归隐途中的景色。流水似乎有意陪伴着归隐者,傍晚的鸟儿也一同归来,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美好。
颈联“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描绘了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象。荒凉的城池紧邻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秋天的山峦,展现了归隐途中的宁静与辽阔。
尾联“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表达了归隐的决心。在遥远的嵩山脚下,归隐者决定归来后闭门谢客,专心修行。
归嵩山作的赏析三
王维的《归嵩山作》是一首描绘归隐嵩山途中所见所感的山水田园诗。此诗通过描写清川、车马、流水、暮禽、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意象,以闲淡的笔墨勾画出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寂而不死、淡而有味的归隐图,体现了诗人闲居嵩山的恬淡心境。
首联“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诗人开篇即点明归隐的地点——嵩山,以及自己闲淡的心境。清清的流水带着长长的水草,车马缓缓行进,显得从容不迫。这里的“闲闲”二字,不仅描绘了车马行进的状态,更透露出诗人内心的闲适与宁静。
颔联“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流水以情感,仿佛流水也在有意地陪伴着自己归隐。同时,傍晚的鸟儿纷纷归巢,与诗人一同归隐,形成了一种和谐共生的画面。
颈联“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诗人将视线转向远处的荒城和古渡,落日余晖洒满秋山,营造出一种苍茫而深远的意境。这里的“荒城”和“古渡”暗示了诗人归隐的地点是一个历史悠久、人迹罕至的地方,更增添了归隐的隐逸气息。
尾联“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诗人点明了自己归隐的目的地——嵩山,并表达了归隐的决心。“迢递”二字描绘了嵩山的高远与深邃,而“归来且闭关”则表明诗人决心与世隔绝,专心于自己的隐居生活。
整首诗以归隐为主线,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诗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诗人以闲淡的笔墨勾画出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体现了其诗歌艺术的独特魅力。此外,这首诗也反映了王维晚年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展现了他淡泊名利、追求心灵自由的人生哲学。
译文
清澈的河流旁边,远处的薄雾轻轻飘荡,我乘坐的车马悠然地离去。
流动的水似乎在引导我前行,傍晚的鸟儿纷纷归巢。
废弃的古城邻近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秋天的山峦。
经过遥远而崎岖的山路,我回到了嵩山,决定闭门隐居。
注释
清川:清澈的河流。
长薄:远处的薄雾或轻云。
流水:流动的水。
暮禽:傍晚归巢的鸟儿。
荒城:废弃的古城。
古渡:古老的渡口。
落日:夕阳。
秋山:秋天的山峦。
迢递:形容道路遥远。
嵩高:指嵩山,五岳之一。
闭关:指隐居,不与外界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