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梓州李使君-音频朗读
赏析
送梓州李使君的赏析一
《送梓州李使君》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和地方风物,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李使君赴任梓州的祝愿和对友人的深厚情感。诗中不仅展现了王维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还反映了他对友人职责的理解和尊重。
首句“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以宏伟的自然景观开篇,万壑之中树木高耸,千山之间回荡着杜鹃的鸣叫声,营造出一种雄浑的背景。这里的“杜鹃”不仅是春天的象征,也寓意着离别的情绪。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两句,诗人描述了山中一夜的春雨后,树梢上挂满了如同泉水般层层叠叠的水珠,展现了雨后山林的清新与生机。
诗的后半部分“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和“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诗人转向描绘梓州的地方特色和友人的职责。汉女织造的橦布和巴人耕种的芋田,展现了当地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而“文翁翻教授”则指李使君将致力于教育和教化工作,不敢仅仅依赖前人的成就,而要有所创新和努力。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色和地方风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祝愿和对友情的珍视。这首诗体现了王维作为“诗佛”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艺术创作中追求自然和谐与内心平和的美学理念。
送梓州李使君的赏析二
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是一首表达送别之情的五言律诗。在这首诗中,王维以送别李使君赴任梓州为背景,通过描绘梓州的山水风光和民情风俗,表达了对李使君的勉励和期望。
首联“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描绘了梓州的山水景色。万壑千山,树木参天,杜鹃鸟的鸣叫声回荡在山谷间,展现了梓州山水的壮丽和生机。
颔联“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进一步描绘了山中的景象。一夜春雨过后,树梢上仿佛有无数清泉流淌,展现了山中的清新和湿润。
颈联“汉女输布,巴人讼芋田”描绘了梓州的民情风俗。汉女们织布纳税,巴人因农田之事发生讼案,展现了梓州的地方特色和民风。
尾联“文翁教授,不敢倚先贤”表达了诗人对李使君的勉励。诗人希望李使君能像汉代的文翁一样,重视教化,不敢依赖先贤的遗泽,要有所作为。
送梓州李使君的赏析三
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诗中描绘了梓州地区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并借此表达了对友人李使君的深情厚意和良好祝愿。
首联“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诗人以广阔的视野和生动的笔触,展现了梓州地区的自然风光。万壑之中,树木参天而立,千山之间,杜鹃啼声此起彼伏。这里的“万壑”和“千山”形成了宏大的空间感,而“树参天”和“响杜鹃”则通过具体的细节描绘,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鲜活。
颔联“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诗人继续描绘梓州的自然景色。一夜的山雨过后,树木的枝头挂满了百重飞泉。这里的“一夜雨”既为前文的“杜鹃啼”提供了合理的解释,也为后文的“百重泉”做了铺垫。而“树杪百重泉”则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展现了梓州地区雨水充沛、山泉众多的特点。
颈联“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诗人转而描绘梓州的民俗风情。当地的汉家女子辛勤地织造橦布,而巴地的人们则因为芋田之事而发生了纷争。这里的“汉女”和“巴人”分别代表了梓州地区的汉族和巴族人民,而“输橦布”和“讼芋田”则展现了他们各自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
尾联“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诗人借用了文翁兴学的典故,表达了对李使君的期望和祝愿。他希望李使君能够像文翁一样,在梓州地区推行教化,提升民智。同时,诗人也告诫李使君,不要倚仗先贤的成就而自满,而应该继续努力,为梓州地区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整首诗以送别为引子,通过对梓州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友人李使君的深情厚意和良好祝愿。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地方治理和文化传承的重视和关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体现了王维诗歌的清新自然、含蓄深远的艺术风格,也展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卓越的诗歌才华。
译文
千万山谷中的树木高耸入云,千山之中回荡着杜鹃的啼鸣声。
山中经过一夜的雨,树梢上挂满了水珠,如同层层泉水。
当地的妇女织造着粗糙的橦布,居民们为了芋田而争执不休。
李使君你将投身于教育工作,不敢仅仅依赖前人的成就,要有所创新。
注释
壑:山谷。
杜鹃:一种鸟类,常在春天啼鸣,常被用来象征离别。
树杪:树梢。
汉女:指当地的妇女。
橦布:一种质地粗糙的布。
巴人:指当地的居民。
讼:争辩,诉讼。
芋田:种植芋头的田地。
文翁:指李使君。
教授:指教育和教化的工作。
先贤:指前人,历史上的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