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赏析
咏荆轲的赏析一
陶渊明在这首诗中,以荆轲刺秦王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展现了荆轲的英勇和壮烈。诗的开头,“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表明了燕太子丹招揽荆轲的目的是为了报复秦国的强暴。接着,“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说明荆轲在众多勇士中脱颖而出。
诗中“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等句,表现了荆轲为报答知己,毅然决然前往秦国的决心。“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描绘了荆轲离别时的悲壮场面。随后,诗人通过“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等句,描绘了荆轲的英雄气概。
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中,诗人描写了荆轲离别时的宴会,以及“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中的音乐和歌声,增添了悲壮气氛。诗的最后部分,通过“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等句,表达了荆轲虽知必死无疑,却也留名青史的壮烈情怀。
然而,诗中的“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透露出对荆轲刺秦失败的遗憾,而“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则表达了诗人对荆轲英勇事迹的长久怀念。
咏荆轲的赏析二
这首诗通过对荆轲刺秦这一历史事件的叙述,表达了诗人对荆轲英勇行为和悲壮结局的深深感慨,同时也寄寓了诗人自身的壮志未酬之情。
首联“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开门见山,直接点出燕丹善于养士,意图报复强大的秦国,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接下来,“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进一步描绘了燕丹为了报仇雪恨,招集天下勇士,终于在年底得到荆轲这位英勇之士。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两句,生动地展现了荆轲为了报答燕丹的知遇之恩,义无反顾地提剑出燕京,去执行刺杀秦王的危险任务。这里的“君子死知己”既是对荆轲高尚品格的赞美,也表达了诗人对知己之情的向往。
接下来的几句,“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至“羽奏壮士惊”,诗人通过描绘送行的场景,渲染出一种悲壮的气氛。白色的骏马在宽广的道路上嘶鸣,众人慷慨地为荆轲送行。高渐离击筑,宋意高声歌唱,悲壮的乐曲和歌声在寒风中回荡,令人感到一种莫名的哀伤和震撼。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两句,既表达了荆轲对于刺杀秦王的决心和悲壮,也寄寓了诗人对于壮志未酬的无奈和感慨。荆轲明知此行凶多吉少,但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他毅然前往。虽然最终未能成功刺杀秦王,但他的英勇事迹将永载史册,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至“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几句,诗人通过描绘荆轲进入秦国的场景和最终的结局,表达了对荆轲的深深怀念和敬仰。荆轲虽然最终未能成功刺杀秦王,但他的英勇事迹和悲壮结局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成为激励后世的精神力量。
整首诗以荆轲刺秦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情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荆轲英勇行为和悲壮结局的深深感慨,同时也寄寓了诗人自身的壮志未酬之情。这首诗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咏荆轲的赏析三
这首诗以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为背景,寄托了诗人自己的豪情壮志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四句“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点明了燕国太子丹礼贤下士,招募勇士以图报复秦国的决心,而荆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招募的。
接下来,“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两句,凸显了荆轲为报知遇之恩,义无反顾的壮烈形象。诗人用“提剑”二字,生动地描绘出荆轲的英勇与决心。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两句,描绘了荆轲出行的场景,白色的骏马在宽广的道路上嘶鸣,众人为他慷慨送行,气氛悲壮而激昂。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两句,进一步刻画了荆轲的英勇形象,他的头发直竖,气势冲天,充满了英雄气概。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两句,描绘了饯别的场景,众多英雄豪杰聚集一堂,为荆轲送行,场面宏大而感人。
接下来的四句“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通过音乐的描绘,渲染了悲壮的气氛。渐离击筑,宋意高歌,悲风萧萧,寒波澹澹,都为荆轲的出行增添了悲壮的色彩。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两句,通过音乐的描绘,进一步表达了荆轲的悲壮与英勇。商音使人流涕,羽音使壮士惊,都体现了音乐的感染力。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两句,揭示了荆轲内心的坚定与悲壮。他明知此行凶多吉少,但为了知遇之恩和后世之名,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征程。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两句,描绘了荆轲出发的场景,他登上车后不再回头,车盖高高扬起,直入秦国朝廷,表现出他的决绝与勇敢。
接下来的四句“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描绘了荆轲的行程与刺杀秦王的行动。他穿越万里,经过千城,最终图穷匕见,秦王惊慌失措。
然而,“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两句,却揭示了荆轲刺秦失败的遗憾。他的剑术不够精湛,未能成功刺杀秦王,留下了千古遗憾。
最后两句“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是对荆轲的赞美与怀念。荆轲虽然已经不在了,但他的英勇事迹和悲壮精神却永远流传下来,感动了后世无数人。
整首诗通过对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荆轲英勇行为的敬仰与赞美,同时也寄寓了自己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诗人用生动的笔触和悲壮的旋律,展现了荆轲的英勇形象与悲壮精神,使得这首诗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
译文
燕太子丹善于养士,目的是为了报复强大的秦国。他从众多勇士中招集,到了年末才得到了荆轲。荆轲作为君子,为了报答知己,提剑离开了燕京。他骑着白马在大道上嘶鸣,我慷慨地为他送行。他雄壮的气势指向高冠,猛烈的勇气冲向帽缨。在易水边为他饯行,座位上坐满了一群英雄。渐离击打着悲哀的筑,宋意唱着高亢的歌声。萧瑟的风声中带着哀伤,清冷的水波开始荡起。商音使人流泪,羽奏让壮士心惊。荆轲心知此去不会归来,但他的名声将会流传到后世。他登上车何时回头再看,车盖飞扬进入了秦宫。英勇的气势超越了万里,曲折经过了千座城池。图穷匕见的计划自然到来,豪迈的主人正在惶恐。可惜剑法不够精妙,最终没能成就奇功。荆轲虽然已经死去,但他的英勇事迹千载之后依然令人感动。
注释
燕丹:指燕太子丹。
嬴:指秦国。
百夫良:指众多勇士。
荆卿:指荆轲。
素骥:白马。
广陌:宽阔的道路。
易水:河流名,荆轲在此作别。
悲筑:古代一种乐器。
商音、羽奏:古代音乐的两个调式。
飞盖:古代车上的伞盖,这里指车。
凌厉:形容气势迅猛。
逶迤:曲折前进的样子。
图穷事自至:指荆轲图穷匕见的计划。
豪主:指秦王。
怔营:惶恐不安。
剑术疏:剑法不精。
拼音
咏荆轲-音频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