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音频朗读
赏析
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的赏析一
这首词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充满了深情与哀怨。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这两句描绘了词人与心爱的人在曲折的栏杆深处重逢的情景。重逢时,两人都泪眼婆娑,彼此依偎在一起,身体因为激动和伤心而颤抖。这样的画面充满了深情,但也透露出了深深的无奈和哀怨。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深深的离别之苦。他们离别后的生活应该是相同的,都充满了凄凉和痛苦。尤其是在明月高挂的夜晚,这种清怨之情更是难以忍受。词人用“清怨”来形容这种感情,既表现了他们的痛苦,也体现了他们的纯洁和真挚。
“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这两句又转到了词人自己的孤独生活。他已经习惯了半生的孤独睡眠,枕头上都留下了檀香的痕迹。这里的“山枕”和“檀痕”都是词人孤独生活的象征,他将自己的孤独和痛苦都倾注在了这些物品上。
“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最后两句,词人回忆起了他们曾经的快乐时光,那时的心爱的人穿着画有折枝花样的罗裙,美得让人销魂。这里的“折枝花样”和“画罗裙”都是对心爱的人的深深怀念和眷恋,词人通过这些细节来表达自己对她的思念之情。
整首词情感真挚,语言优美,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表达,将词人的离别之苦和思念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的赏析二
纳兰性德在这首《虞美人》中,以“曲阑深处重相见”开篇,描绘了与爱人在曲折的栏杆深处重逢的场景,充满了情感的期待和激动。紧接着,“匀泪偎人颤”通过“匀泪”即泪水盈眶和“偎人颤”即依偎着颤抖,表现了重逢时的悲伤和激动。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反映了分别之后,两人都承受着凄凉和相思之苦,尤其在明月当空之时,这种情感更加强烈。下片中,“半生已分孤眠过”表达了词人已经习惯了长时间的孤独生活,“山枕檀痕涴”则描绘了词人因思念而辗转反侧,枕头上留下了泪痕。
最后,“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通过回忆中爱人身着绘有折枝花图案的罗裙,表达了词人对爱人的深深思念,这种记忆最为令人销魂。
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的赏析三
这首《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表达了对离人深深的思念和追忆。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开篇两句描绘了词人与心爱之人在曲折的回廊深处重逢的情景。两人相拥而泣,泪珠滑落,心中充满了对彼此的思念和感慨。这种重逢的喜悦和感伤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这两句词人转而写到了离别后的凄凉和相思之苦。他们分别后,应该都感受到了同样的孤独和思念。尤其是在月色清冷的夜晚,这种清怨更是难以承受。词人用“清怨”来形容这种相思之苦,既表达了内心的痛苦,又赋予了这种痛苦一种清新脱俗的美感。
下片“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词人开始回忆自己与爱人分别后的生活。他独自一人度过了许多个夜晚,孤独而寂寞。他躺在枕头上,思绪万千,泪水将枕头上的檀香痕迹都浸湿了。这里的“山枕”和“檀痕”都是词人用来形容自己内心的孤独和痛苦,使得这种情感更加具象化。
“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最后两句,词人回忆起了与爱人分别时的情景。他记得当时爱人穿着一件画有折枝花样的罗裙,那是他最为销魂的记忆。他通过回忆这件罗裙来寄托自己对爱人的思念之情,使得这种思念之情更加深沉和真挚。
整首词情感真挚深沉,语言清新脱俗,通过描绘重逢、离别、回忆等场景,词人表达了对离人深深的思念和追忆之情。同时,他也将这种情感与月色、罗裙等自然和人文景观相结合,使得这种情感更加生动和具体。
译文
在曲折的栏杆深处我们再次相见,泪水盈眶中依偎着你,身体不禁颤抖。分别之后,我们两人都应感受到同样的凄凉,尤其是在明月当空的夜晚,最难以承受的是那凄清的怨恨。
半生的时间已经习惯了独自面对孤枕眠,枕头上留下了深深的泪痕。回忆起往昔,什么事情最令人销魂?那就是你身着绘有折枝花样的罗裙的模样。
注释
曲阑:曲折的栏杆。
匀泪:泪水盈眶。
偎:依偎。
不胜:难以承受。
清怨:凄清的怨恨。
月明中:指明月之下。
半生:指很长时间。
已分:已经习惯。
孤眠:独自睡眠。
山枕:枕头。
檀痕:泪痕。
涴:污染,这里指泪痕。
折枝:花卉的一种画法,指画中花卉如同被折下来一样。
花样:图案。
罗裙:丝织的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