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的赏析一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与情人离别的相思之苦。
首联“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写情人来时是空言,别后难再逢,在月斜的深夜里,从梦中惊醒,只听到楼上五更的钟声。这两句既写了离别之恨,也写了相思之苦。
颔联“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写梦为远别而啼泣,写不成书,催成时墨痕尚淡。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相思的主题,通过梦中的呼唤和书写时的情状,表现出诗人对情人的深深思念。
颈联“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写蜡烛的光照着半笼的翡翠屏风,麝香的香气微微透过芙蓉帐。这两句通过描绘室内的环境,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落寞。
尾联“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用刘晨、阮肇的典故,写蓬山已远,而自己所隔蓬山,更有一万重。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情人的思念之苦,也暗示了他们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
整首诗以深挚的感情和优美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情人的深深相思和无法言说的痛苦。诗人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将相思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
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的赏析二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你的到来只是空言,离去时踪迹全无,五更时分,月光斜照在楼上,钟声响起。这里的“来是空言去绝踪”表达了对方未能兑现承诺,“月斜楼上五更钟”则反映了诗人深夜的孤独。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在梦中因为远别而哭泣,醒来难以呼唤回来,被催促着写信,但墨迹还未浓重。这里的“梦为远别啼难唤”描绘了诗人在梦中的悲伤,“书被催成墨未浓”则反映了诗人在现实中的无奈。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蜡烛的光芒半照着金色的翡翠,麝香的烟雾轻轻弥漫在绣着芙蓉的衣物上。这里的“蜡照半笼金翡翠”和“麝熏微度绣芙蓉”描绘了女子奢华的生活环境,与诗人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刘郎已经对蓬莱山感到遥远,而我与你之间更是相隔了一万重蓬莱山!这里的“刘郎已恨蓬山远”借用了刘晨、阮肇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隔蓬山一万重”则反映了诗人与理想之间的遥远距离。
整首诗通过对梦境与现实的对比,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无奈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中的“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和“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两句,特别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无奈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的赏析三
这首诗通过夜晚的景象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对远方所思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爱情的无尽哀愁。首联“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写相见时的期待和分别后的失落,以及拂晓时分的钟声,增添了一种孤寂的氛围。颔联“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描绘了诗人因思念而在梦中哭泣,醒来后急促地写信,墨迹未干的情景,表现了诗人的急切心情。颈联“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通过室内的华美装饰和香气,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凄凉。尾联“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用刘郎和蓬山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爱人的深切思念和相见之难的哀愁。
译文
你的到来如同一句空话,离去后无影无踪,月亮斜照在楼上,传来五更的钟声。
因为与远方的人离别而在梦中哭泣,难以唤醒,醒来后急促地写成书信,墨迹还未干透。
蜡烛的光照映照着室内的华美装饰,麝香的香气轻微地透过绣有芙蓉花的帷帐。
我已像刘郎一样怨恨蓬莱山的遥远,更何况隔着重重蓬山,相见更加无望。
注释
空言:没有根据的话。
去绝踪:离去后没有留下任何踪迹。
月斜楼上:月亮斜照在楼上。
五更钟:指拂晓时分的钟声。
梦为远别:因为与远方的人离别而在梦中哭泣。
啼难唤:哭泣得难以唤醒。
书被催成:书信被急促地写成。
墨未浓:墨迹还未干透。
蜡照:蜡烛的光照。
半笼:半映照。
金翡翠:指室内的华美装饰或器物。
麝熏:麝香的香气。
微度:轻微地透过。
绣芙蓉:绣有芙蓉花的帷帐或衣物。
刘郎:传说中的仙人刘晨,这里泛指远方的人。
蓬山:蓬莱山,传说中的仙山,象征远方或仙境。
一万重:极言距离之远。
拼音
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音频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