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口风雨留三日-音频朗读
赏析
池口风雨留三日的赏析一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一个孤城中经历的风雨和内心的感受,同时也展示了他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开篇两句就设定了诗的背景和情境:孤城三日来风雨不断,而小城中的居民生活简朴,主要食物只有菜蔬。这里的“孤城”和“三日风吹雨”渲染了一种孤寂、冷清的气氛,而“小市人家只菜蔬”则暗示了生活的简朴和资源的匮乏。
“水远山长双属玉,身闲心苦一舂锄。”这里,“水远山长”和“双属玉”形成了对仗,描绘了自然景色的优美和宁静。但接下来的“身闲心苦一舂锄”却与前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劳碌。即使身体处于闲暇之中,但内心却像农夫一样在辛苦地劳作。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这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心态。一个老翁从旁边的屋子里出来收网,意味着他在乎的是实际的收获;而诗人却表示自己即使站在深渊旁边,也不羡慕那些鱼儿。这暗示了诗人对物质追求的淡泊和对精神追求的重视。
“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知识的追求。转眼间,一切都成了陈迹,而诗人则选择在暮色中回到窗边,继续阅读未完成的书籍。这体现了诗人对过去的淡然和对知识的渴望。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他对孤寂、清苦生活的体验和对精神追求的坚持。同时,也展示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知识的追求。
池口风雨留三日的赏析二
首句“孤城三日风吹雨”描绘了连续三天风雨交加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孤独和凄凉的氛围。“小市人家只菜蔬”则表现了小市镇上人们简朴的生活状态。
“水远山长双属玉”通过山水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和内心的高洁。“身闲心苦一舂锄”则反映了诗人虽然生活清闲,但内心却充满了苦闷和无奈。
“翁从旁舍来收网”描绘了一位老者从旁边的房屋过来收网的情景,表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和安详。“我适临渊不羡鱼”则反映了诗人的淡泊名利,即使面对诱惑也能保持内心的平静。
最后两句“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读书的热爱。
池口风雨留三日的赏析三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孤寂的乡村景象,同时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反思。我们可以逐句解析: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首联描绘了一个被风雨包围的孤城,以及小市上人们只售卖菜蔬的朴素生活。这种环境给人一种与世隔绝、宁静寂寥的感觉。
“水远山长双属玉,身闲心苦一舂锄。” 颔联中的“水远山长”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辽阔与孤寂,而“双属玉”则可能是指一对玉饰或者是一种象征,暗示着某种情感或思念。诗人虽然身体闲适,但内心却像农夫一样辛勤耕耘,充满了忧虑和苦楚。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颈联中,诗人描述了一个老翁从旁边的屋舍中出来收网,而他自己则站在深渊边,并不羡慕水中的鱼。这里,诗人用“不羡鱼”来表达自己对于物质欲望的淡泊,同时也表达了对老翁生活的羡慕和向往。
“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 尾联中,“俯仰之间已陈迹”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和人生变迁的感慨,一切都在瞬息之间成为过去。而“暮窗归了读残书”则描绘了一个安静的傍晚,诗人在窗前阅读着残破的书籍,享受着这份宁静和孤独。
整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宁静而孤寂的乡村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反思。他对于物质欲望的淡泊、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于孤独和宁静的享受,都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译文
孤独的城镇连续三天遭受风吹雨打,小市镇上的人们只能以菜蔬为食。远处的山水如同美玉一般,我虽然身体闲适,但内心却充满了苦闷,就像一把沉重的舂锄。老翁从旁边的房屋过来收网,我正好来到深水边,但并不羡慕鱼儿的自由。时间转瞬即逝,过去的事物已经消逝,我回到傍晚的窗前,继续阅读那本破旧的书籍。
注释
孤城:指偏远的城镇。
三日:指连续三天。
小市:指小规模的集市。
属玉:指美好的景色,这里比喻远方的山水。
舂锄:指用来舂米或锄地的工具,这里比喻诗人内心的苦闷。
适:指正好,恰好。
临渊:指靠近深水的地方。
羡鱼:指羡慕鱼儿的自由,这里指对名利的渴望。
俯仰:指时间短暂。
陈迹:指过去的事物。
暮窗:指傍晚的窗户。
残书:指破旧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