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子瞻枯木-音频朗读
赏析
题子瞻枯木的赏析一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展现了诗人的文学追求和艺术境界。首句“折冲儒墨阵堂堂”使用了“折冲”和“儒墨”两个词汇,前者指军事上的冲锋陷阵,后者指儒家和墨家的思想,诗人借此比喻自己在文学上的探索和奋斗,表现出一种文学上的雄心壮志。次句“书入颜杨鸿雁行”则通过提及书法家颜真卿和杨凝式,以及“鸿雁行”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书法艺术的推崇和追求。最后两句“胸中元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风霜”则是诗人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抒发,表达了诗人胸中有沟壑,有如老树经历风霜的坚韧和深邃。
题子瞻枯木的赏析二
“折冲儒墨阵堂堂,书入颜杨鸿雁行。胸中元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风霜。”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题子瞻枯木》中的诗句,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释:
“折冲儒墨阵堂堂”:这里的“折冲”原意为折退敌方的战车,即抵御敌人,但在此处,它象征着苏轼在儒家和墨家的学术思想之间纵横驰骋,不偏激,能得其平。他用堂堂之阵平息儒墨之争,表现出他的学识渊博和才气横溢。
“书入颜杨鸿雁行”:这句话并不是说苏轼的书法完全像颜真卿和杨凝式,而是说他的书法造诣深厚,足以和这两位历史上的书法大家相提并论。颜真卿是唐代的书法大家,而杨凝式则是五代时期的书法名家,他们的书法各有特色,但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苏轼的书法能入“颜杨鸿雁行”,足见其在书法领域的卓越地位。
“胸中元自有丘壑”:这里的“元”是“本来”的意思,“丘壑”则是深山幽谷的比喻,指苏轼胸中有着深远的意境和高深的境界。这种境界使他在艺术创作中能够表现出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
“故作老木蟠风霜”:这里的“老木蟠风霜”是苏轼画作中的一种形象,指的是老树在风霜中坚韧不拔、峥嵘傲骨的形象。苏轼之所以能够画出这样的画作,正是因为他胸中有着深远的意境和高深的境界,能够在画作中表现出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黄庭坚对苏轼学识、才情和艺术造诣的高度赞扬。通过描绘苏轼在学术思想、书法和画作等方面的卓越表现,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题子瞻枯木的赏析三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题子瞻枯木》,主要赞扬了苏轼(字子瞻)的学识和书法才能。
“折冲儒墨阵堂堂”,这里的“折冲”原意为折退敌方的战车,即抵御敌人,但在这里是比喻苏轼在儒家和墨家之间的学术争论中,能够纵横驰骋,游刃有余。他用堂堂之阵来平息儒墨之争,学术不偏激,能得其平。
“书入颜杨鸿雁行”,这里并不是说苏轼的书法像颜真卿、杨凝式,而是说他和颜、杨两人一样是当时第一流的书法家。他的书法技艺高超,可以与颜真卿和杨凝式相提并论。
“胸中元自有丘壑”,这是说苏轼的胸中本有着高山深谷般的深远意境。他的内心世界丰富而深邃,有着高深的境界。
“故作老木蟠风霜”,因为苏轼胸中有着这样高深的境界,所以他能够画出老木在风霜中盘屈峥嵘的傲骨。这也是对他画作的一种赞美,表明他的画作能够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意境。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苏轼学识和书法的赞美,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才能。同时,也表达了黄庭坚对苏轼的敬仰和赞赏之情。
译文
我在文学的战场上勇往直前,气势如虹,书法艺术上追求达到颜真卿和杨凝式的高度,如同鸿雁整齐的飞翔。我心中自有高远的山水意境,因此常常写出像老树那样经历风霜考验的诗行。
注释
折冲:军事用语,指冲锋陷阵。
儒墨:儒家和墨家,这里指文学和哲学思想。
阵堂堂:形容阵容强大,气势磅礴。
书入颜杨:指书法艺术达到颜真卿和杨凝式的水平。
鸿雁行:比喻书法的行列如鸿雁飞行有序。
丘壑:指山水景色,这里比喻诗人内心的艺术境界。
老木:指经历风霜的老树,这里比喻诗人坚韧不拔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