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胡逸老致虚庵-音频朗读
赏析
题胡逸老致虚庵的赏析一
这首诗是一首富含哲理和人生智慧的诗作,表达了作者对于教育、财富、人际关系以及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
首联“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诗人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拥有万卷藏书能够教育子女,传承知识,而留下满籯的金银财宝则常常带来灾难。这里,“遗金满籯”与“藏书万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教育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颔联“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诗人表达了对于人际关系中善良和慷慨的赞美。他认为,能够与贫穷的人分享粮食,这样的人内心必定像蚌胎中孕育出明月一样纯净和美好。这里,“明月生蚌胎”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于人性中美好品质的赞美和追求。
颈联“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诗人描绘了自然之美。他坐在宴席上,眼前的山峦仿佛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夜晚,窗外的风雨声又像是大自然奏响的乐章。这里,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之美的魅力和力量。
尾联“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之美的感悟和追求。他认为,无论是观赏山水还是品味生活,都能够领略到其中的妙处和美好。而拥有这样的心境和境界,又怎么会被世俗的污秽所污染呢?这里,“灵台”指的是心灵深处,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于保持心灵纯净和美好的追求和坚持。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之美、表达人际关系中的善良和慷慨、强调教育的重要性等主题,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保持心灵纯净和美好的追求和坚持,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启发性。
题胡逸老致虚庵的赏析二
这首诗是一首充满哲理和生活智慧的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教育、道德和自然的深刻见解。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联“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作者强调了知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留下万卷藏书可以教育子女,而留下满箱的金银财富却常常成为灾祸的根源。这里,“遗金满籯常作灾”既是对古人“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思想的继承,也表达了作者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
颔联“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作者提出了一个道德层面的要求。他认为,如果能与贫困的人分享丰收的粮食,那么心中就会像珍珠孕育在蚌壳中一样,自然会产生出明月般的光辉和高尚的品德。这里,“明月生蚌胎”是一个比喻,形象地表达了高尚品德的自然形成。
颈联“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作者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妙。他坐在宴席上,仿佛看到山水如画般在眼前展开;夜晚,风雨敲打着窗户,又仿佛是水声在耳边响起。这里,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出了自然景色的美丽和宁静,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尾联“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作者总结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无论是观赏水还是观赏山,都能得到美妙的感受;而心中有了这样的美妙感受,又怎么会被其他事物所污染呢?这里,“灵台”指的是心灵,作者强调了保持心灵纯净的重要性,也表达了他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教育、道德、自然和人生的描绘和探讨,表达了作者深刻的思想和感悟。他强调了知识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道德层面的要求,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同时也追求心灵的纯净和人生境界的提升。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启迪和感悟。
题胡逸老致虚庵的赏析三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教育和财富的不同看法。诗人认为,拥有万卷书籍可以教育子女,而留下满箱的黄金却常常成为祸害。这里强调了知识的价值远超过物质财富。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
“年谷”指的是一年的收成。诗人在这里说,如果能够与穷人分享自己的粮食,那么这样的善行就如同明月照耀下的蚌壳中孕育出珍珠一样珍贵。这句诗赞美了慷慨和善良。
“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宴坐”指的是闲坐。诗人描述了一幅宁静的山水画卷,山景随着闲坐时的观赏而生动起来,而水声则在夜晚的风雨中敲打着窗户。这两句诗描绘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
“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灵台”在这里指的是心灵的居所。诗人说,观赏山水自然之美已经足够让人心灵得到净化和提升,不需要其他任何东西来玷污这一片净土。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崇尚和对心灵纯洁的追求。
译文
拥有万卷书籍就能教育子女,留下满箱黄金却可能成为祸害。
能够与贫困的人分享粮食,这样的善行就像明月下的蚌壳孕育珍珠。
闲坐时山景如画般展现,夜晚水声伴随着风雨敲打窗户。
观赏山水自然之美已经足够让人心灵得到净化,还有什么能玷污我们的精神世界呢?
注释
藏书万卷:指有大量的书籍。
教子:教育子女。
遗金满籯:籯,古代盛放衣物的竹器。这里指留下大量的财富。
常作灾:常常成为祸患。
年谷:一年的粮食。
明月生蚌胎:明月,指珍珠。蚌胎,指蚌的幼虫。这里比喻珍珠的生成。
宴坐:安坐。
灵台: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