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扬州韩绰判官-音频朗读
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的赏析一
《寄扬州韩绰判官》是一首怀人诗,诗人通过描写江南扬州的秋日美景,寄托了对友人韩绰的深深思念。
首句“青山隐隐水迢迢”,诗人以青山和水流为意象,描绘出江南的辽阔和深远。其中,“隐隐”二字,既表现出青山的朦胧美,又传达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仿佛那青山就是友人所在的地方,虽然遥远但依旧清晰可见。而“迢迢”则强调了水流的悠长,如同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连绵不绝。
次句“秋尽江南草未凋”,诗人描绘了江南秋日的景色。虽然已是深秋,但江南的草木并未凋谢,依然保持着生机和活力。这不仅表现出江南的秀美景色,也暗示了诗人对友人的情感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减退,反而愈发浓烈。
第三句“二十四桥明月夜”,诗人借用扬州的著名景点二十四桥,以及明月夜的意象,构建出一个静谧而美好的画面。二十四桥不仅是扬州的象征,也是诗人与友人共同回忆的地方。明月夜则增添了诗歌的浪漫气息,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那明月下,桥上的静谧与美好。
最后一句“玉人何处教吹箫”,诗人以询问的语气,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思念。玉人,既是对友人的美称,也暗含了诗人对友人才华的赞赏。而“何处教吹箫”则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仿佛那悠扬的箫声就在耳边响起,让人心生向往。
整首诗以景寄情,通过描绘江南的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思念。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充满情感和韵味的佳作。
寄扬州韩绰判官的赏析二
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是一首情深意切的怀人诗。此诗开篇即从江、山落笔,描绘了秋日里扬州的山光水色,为接下来的怀人情感铺垫了浓重的背景。
首联“青山隐隐水迢迢”,杜牧以“青山”和“水”作为意象,展现了扬州的广袤与深邃。这里的“隐隐”二字,不仅描绘了青山的朦胧之美,更透露出诗人对远方的思念与期盼。而“迢迢”二字,则形象地描绘了江水的绵长,与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相呼应,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情感色彩。
颔联“秋尽江南草未凋”,诗人以江南的草木为着眼点,展现了秋日的生机与活力。尽管已经到了深秋,但江南的草木并未凋谢,依旧保持着绿意盎然。这一景象不仅突显了江南的独特气候和秀美景色,也暗示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情感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消退,反而愈发深厚。
颈联“二十四桥明月夜”,诗人巧妙地借用扬州的著名景点二十四桥,以及明月夜的意象,构建出一个宁静而美好的画面。二十四桥不仅是扬州的象征,也是诗人与友人共同回忆的地方。明月夜则增添了诗歌的浪漫气息,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而富有诗意。
尾联“玉人何处教吹箫”,诗人以询问的语气,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思念。这里的“玉人”既是对友人的美称,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才华的赞赏。而“何处教吹箫”则进一步突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仿佛那悠扬的箫声就在耳边响起,让人心生向往。
整首诗以景寄情,通过对扬州秋日的山水草木的描绘,巧妙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思念。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读来令人陶醉。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将情感与景色融为一体,使得整首诗充满了韵味和情感张力。
此外,《寄扬州韩绰判官》还体现了杜牧诗歌的独特风格。他的诗歌往往以意取胜,不拘泥于形式的束缚,善于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表达情感。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扬州秋景的描绘,以及对友人的深深思念的表达,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情感洞察力。
总的来说,《寄扬州韩绰判官》是一首充满情感和韵味的佳作,它不仅展现了扬州的秀美景色,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思念。读来令人心驰神往,回味无穷。
寄扬州韩绰判官的赏析三
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是一首典型的怀人诗,诗人在诗中巧妙地借助扬州的秋日美景,寄托了对友人韩绰的思念之情。
首句“青山隐隐水迢迢”,开篇便以宏阔的视野,将读者带入一个深邃且悠远的江南水乡画卷中。这里的“青山隐隐”不仅描绘出山的朦胧美,更在无形中传达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那青山仿佛是友人所在之地,虽然距离遥远,但在诗人的心中却始终清晰如昨。而“水迢迢”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距离感,让人感受到诗人与友人之间的分隔,以及由此产生的思念之情。
次句“秋尽江南草未凋”,诗人巧妙地抓住江南秋日的特点,即尽管时序已至深秋,但江南的草木依然郁郁葱葱,未见凋谢。这不仅是对江南秋日美景的赞美,也暗示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情感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减退。相反,那份思念之情反而随着岁月的积淀而愈发深沉。
第三句“二十四桥明月夜”,诗人借用了扬州的著名景点二十四桥,以及明月夜的意象,构建出一个静谧而美好的画面。二十四桥不仅是扬州的象征,也是诗人与友人共同回忆的地方。明月夜则增添了诗歌的浪漫气息,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那明月下,桥上的静谧与美好。这样的描写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象,也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最后一句“玉人何处教吹箫”,诗人以询问的语气,将思念之情推向高潮。这里的“玉人”既是对友人的美称,也暗含了诗人对友人才华的赞赏。而“何处教吹箫”则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仿佛那悠扬的箫声就在耳边响起,让人心生向往。同时,这也表现出诗人对与友人重逢的渴望,希望有一天能够再次与友人在二十四桥下,共赏明月,共听箫声。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描绘江南的美景和二十四桥的明月夜,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深思念。诗人巧妙地借助自然景色和意象,将情感融入其中,使得整首诗充满了韵味和情感。同时,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重逢的期待,让人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译文
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
注释
韩绰:生平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文宗大和七至九年(833-835),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迢迢:形容遥远。
草未凋:一作“草木凋”。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美人吹箫之处,一说桥名“明月桥”,因桥在二十四处故名。在扬州西郊。
玉人:美人。教: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