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村三首·其三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羌村三首·其三-音频朗读
赏析
羌村三首·其三的赏析一
《羌村三首·其三》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其中描述了诗人回到羌村后,与父老乡亲们相聚的情景,以及他们共同面对的生活困苦与战争的残酷。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展示了杜甫深沉的人民情怀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诗的开篇,“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以生动的场景描绘,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乡村生活的画面。鸡群的喧闹与客人的到来形成鲜明对比,既突显了乡村的宁静与热闹,又体现了诗人对家乡的熟悉与亲切。
接着,“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诗人描绘了父老乡亲们热情迎接他的场景。他们纷纷携带着自家酿的酒,与诗人共饮。虽然酒味并不醇厚,但这份朴素与真挚的情感却让人感动。
然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描述乡村的困苦与战争的残酷。“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这几句诗,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揭示了战争给乡村带来的巨大破坏。酒味之所以薄,是因为黍地无人耕种;儿童之所以尽东征,是因为战争尚未平息。这种直白的描绘,让人深感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最后,“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诗人以歌声表达了对父老乡亲们深厚情感的感激与愧疚,同时也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与无奈。歌罢后的仰天长叹,四座泪纵横,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让人深感其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总的来说,杜甫的这首诗以其真挚的情感、质朴的语言和深刻的主题,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家乡和人民的深厚情感,也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在欣赏这首诗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深刻反思战争的危害,珍视和平与安宁的生活。
羌村三首·其三的赏析二
诗中通过对来访客人的描述,反映了战乱给农村带来的萧条和人民生活的艰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悲悯和对百姓的同情。
首句“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描绘了一幅清晨的乡村景象,群鸡的乱叫和争斗,暗示了乡村的不安和混乱。接着,“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两句,诗人描述了自己为了迎接客人而驱赶鸡群,然后听到了敲门声,这种平实的描写拉近了诗人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人的草堂之中。
诗中的“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展现了几位村中长者来访,他们关心诗人的行踪,这种亲切的问候体现了乡村社会的人情味。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则描绘了长者们带着酒水来访的情景,他们倾倒入酒器的酒由浑浊变为清澈,这一细节不仅描绘了酒的特点,也反映了长者们对诗人的深情厚谊。
然而,诗的后半部分转入了对战乱带来的苦难的描写。“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反映了酒的质量不佳和田地的荒废,这是战乱导致生产力下降的直接后果。“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更是直接指出了战争的残酷,连年幼的儿童也被征召去远方作战,这是多么悲惨的现实。
最后,“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诗人请求为长者们歌唱,以表达自己对他们深情的感激和对战乱带来的艰难局面的愧疚。而“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则描绘了歌唱结束后的悲伤场景,诗人和听众都为时局的艰难而感到悲痛,泪水纵横。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绘和对战乱的反思,诗人传达了对时代苦难的深切感慨和对人民的同情。这首诗不仅是杜甫诗歌艺术的典范,也是唐代文学中对战乱和社会现实进行深刻反思的重要作品。
羌村三首·其三的赏析三
这首诗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乱的忧虑。诗中通过对群鸡乱叫、客人到来、父老们携酒拜访的描写,表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然而,这种宁静与和谐却被战乱打破,孩子们被征召入伍,田地无人耕种,酒味也变得淡薄。诗人通过对比乡村生活的美好与战乱的残酷,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乱的忧虑。
诗中的“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喧嚣和热闹,同时也暗示了乡村生活的平凡和琐碎。这种喧嚣和热闹被客人的到来打破,群鸡的争斗也暗示了乡村生活的纷争和矛盾。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表现了诗人对客人的热情欢迎。诗人将鸡赶到树上,以避免它们继续争斗,同时也为客人创造了宁静的环境。诗人的细心和周到体现了乡村人的淳朴和善良。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表现了乡村人对诗人的关心和思念。他们携酒而来,关心诗人已久远的行踪,表现了乡村人的真挚情感和对诗人的深厚友谊。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描绘了父老们带来的酒。他们谦虚地说酒味淡,表现了乡村人的谦逊和朴实。然而,这种谦逊和朴实也反映了乡村生活的艰辛和困苦。
“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表达了乡村人对战乱的忧虑。战事未息,田地无人耕种,酒味也变得淡薄。这种忧虑不仅是对物质生活的担忧,更是对战乱带来的破坏和不安的担忧。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进一步揭示了战乱对乡村生活的破坏。孩子们被征召入伍,乡村失去了生机和活力。这种破坏和失去不仅是对个人的伤害,更是对整个乡村的打击。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表达了诗人对战乱时期乡村生活的无奈和愧疚。在这样艰难的时候,诗人感到无法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深情,这种无奈和愧疚也反映了诗人对战乱时期乡村生活的忧虑和担忧。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描绘了诗人和父老们在歌唱后的情景。他们仰望天空,叹息不已,泪水纵横。这种情景表现了诗人和父老们对战乱时期乡村生活的悲痛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乱的忧虑。通过对群鸡乱叫、客人到来、父老们携酒拜访的描写,表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然而,这种宁静与和谐却被战乱打破,孩子们被征召入伍,田地无人耕种,酒味也变得淡薄。诗人通过对比乡村生活的美好与战乱的残酷,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乱的忧虑。这首诗不仅是对乡村生活的描绘,更是对战乱时期乡村生活的深刻反思。
译文
一群鸡正在乱叫,有客人来了,鸡开始争斗。
把鸡赶到树上,才听到有人敲打柴门。
几个父老来了,问我走了多久。
他们手里都拿着东西,倒出酒,有的浊有的清。
他们谦虚地说酒味淡,说田里没人耕种。
战事还没有结束,孩子们都去东边征战了。
我请父老们唱歌,但他们说在这样艰难的时候,唱歌也表达不了他们的深情。
唱完歌,我仰望天空叹息,大家的眼泪纵横。
注释
群鸡:指一群鸡。
乱叫:指鸡叫声杂乱无序。
客至:指有客人到来。
鸡斗争:指鸡之间发生争斗。
驱鸡:指赶鸡离开。
上树木:指鸡被赶到树上。
始闻:开始听到。
叩柴荆:指敲击简陋的柴门,柴荆是用树枝编成的门。
父老:指村中的长者或老年人。
四五人:指四到五个长者。
问我:指长者们向诗人提问。
久远行:指诗人长时间外出或旅行。
手中各有携:指每位长者手中都拿着一些东西。
倾榼:指倒出酒壶中的酒,榼是古代的酒器。
浊复清:指酒从浑浊变为清澈。
苦辞:可能指抱怨或拒绝,苦有苦难、痛苦之意。
酒味薄:指酒的味道淡而无味。
黍地:指种植黍米的田地。
无人耕:指田地没有人耕种。
兵革:指战争,兵是武器,革是甲胄。
未息:指战争还没有结束。
儿童尽东征:指村里的儿童都被征召去东方打仗。
请为父老歌:请求为长者们唱歌。
艰难愧深情:表达了诗人对长者们的深情和对自己无法改变艰难局面的愧疚。
歌罢:指歌唱结束。
仰天叹:指诗人抬头向天叹息。
四座:指周围的座位或周围的人。
泪纵横:指周围的人听完歌后都流下了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