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音频朗读
赏析
野望的赏析一
这首诗通过对边疆景象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首句“西山白雪三城戍”描绘了边疆的壮丽景色,西山覆盖着白雪,三座城池坚固地守卫着边疆。接着,“南浦清江万里桥”则描绘了江南水乡的宁静美景,南浦清澈的江水上架设着长桥。
诗的后半部分转入对个人情感的抒发,诗人表达了自己与兄弟们因战乱而相隔千里的哀愁,以及自己身处天涯,独自承受着涕泪的痛苦。接着,“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反映了诗人对自己晚年多病的无奈,以及未能为国家做出贡献的遗憾。
最后,“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诗人通过骑马远望的场景,表达了对世事变迁和人生萧条的感慨。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宏大,通过对边疆景象的描绘和对个人情感的抒发,诗人传达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野望的赏析二
诗题“野望”,意即眺望郊野。全诗由望字着笔,因野望而生哀愁,因哀愁而思家国不幸,因思家国不幸而哀愁更增,诗就在这这种情景交融之中把诗人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形象而深沉。
诗的首联由远及近描写所“望”之景;颔联因景生情,抒写“望”之感慨;颈联再写“望”中之想;尾联点明“望”之方式和地点,以及由“望”引发的忧虑。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首联由远及近描写景物。第一句写西望内江,西山的白雪重重叠叠,三城的守卒在风雪中防守。第二句写南眺外江,万里桥边,清江水滚滚东流。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广袤、深邃的宇宙,此时此际都凝聚在杜甫的诗里。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颔联两句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杜甫四个弟弟:颖、观、丰、占。只有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个弟弟都散居各地。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真情实感尽皆吐露,让人感动。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颈联两句又由忧家推及忧国。诗人飘流蜀中,寄寓茅屋,多病缠身,好不凄惨;而他虽有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无法力挽狂澜,真可谓愁上加愁。这正是诗人迟暮感伤的缘由。但诗人老虽老矣,病虽病矣,可他仍不愿就这样无所事事于夔州。“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老虽老矣,病虽病矣,但他仍壮心不已,矢志不移,仍想有所作为,报效国家。杜甫想返回故乡,但长安京畿一带仍战乱频仍,烽烟四起;他想投身边塞,但年老体弱,多病缠身,不能胜任。虽有报国之心,却无报国之力,此身的孤苦,此心的无奈,又怎一个“愁”字了得呢!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尾联写诗人“极目”郊原,深叹“人事萧条”。“跨马出郊”,“极目”四“望”,原本是想排遣一下郁闷之情的,可是“极目”所见,却是“人事日萧条”的凄凉景象,这又平添了他无限的伤感。诗人“极目”四“望”,本已满目萧条,百感交集,又加之是“跨马出郊”,顿生去国离乡之感,这就又平添了一层愁思。
杜甫“跨马出郊”,“极目”四“望”,所见皆是“萧条”之“景”。诗人由深愁而极望,由极望而深愁,在愁与望之中往复不已。景色越是壮阔雄浑,国家的前途就越显得暗淡无光,诗人的愁绪就越发深沉浓烈。诗到此结束了,可是诗人那忧国忧民的“愁”绪却并未结束。
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远近交错,色彩各异,与作者当时复杂的心境相映;在章法上,对仗工整,前后呼应,一气运转,又曲折多变;在遣词上,既有实词描摹,又有虚词烘托,读来耐人寻味。
野望的赏析三
这首诗通过对西山白雪、南浦清江等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动荡和个人遭遇的感慨。诗中通过对兄弟相隔、天涯孤身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孤独的感受。诗人以自己的暮年多病和未能报效国家的愧疚,表达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
译文
西山覆盖着白雪,三座城池坚固地守卫着边疆。
南浦清澈的江水上架设着长桥,延伸万里。
海内的风尘使得我的兄弟们相隔千里,我在天涯独自流泪。
我只能以迟暮之年的多病之身,未能为圣朝做出任何贡献。
当我骑马走出郊外,放眼望去,人间的世事日益萧条,让我无法忍受。
注释
西山:指西部边疆的山脉。
白雪:覆盖在山上的积雪。
三城戍:三座边防城池。
南浦:江南水乡的一个地名,意指南方的水边。
清江:清澈的江水。
万里桥:形容桥梁很长,或指桥梁的重要性。
海内:指国内。
风尘:比喻战乱或社会动荡。
诸弟:指诗人的兄弟们。
天涯:形容遥远的地方。
涕泪:眼泪,比喻悲伤。
迟暮:晚年。
供多病:用来承受多种疾病。
涓埃:细小的水滴和尘埃,比喻微不足道的贡献。
圣朝:指当时的朝廷。
跨马:骑马。
出郊:走出城市,到郊外。
极目:放眼望去,尽力远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