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老别
唐代

杜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复制

完善

垂老别-音频朗读

赏析

垂老别的赏析一
诗中通过一位老人在战乱中的遭遇,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给普通人带来的苦难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诗的开头描述了四郊战乱不息,老人无法安享晚年的悲哀。接着,诗人描绘了老人的子孙都在战争中牺牲,自己虽然身体尚存,但内心充满了悲痛。 诗中还描述了老人被迫离家出征的辛酸,以及与家人的凄惨告别。诗人通过对老人内心的刻画,展现了战争对个人命运的摧残。诗的后半部分,老人在战场上的无奈和对死亡的坦然,以及对家乡的深深眷恋,进一步强化了战争的悲剧色彩。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悲壮,通过对老人在战乱中的遭遇的描绘,诗人传达了对战乱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的热切渴望。

复制

垂老别的赏析二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眼见国家动荡,人民流离失所,自身也年老体衰,但仍决心投身保卫国家的战斗,与老妻诀别的情景。诗中充满了浓厚的悲怆气氛,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 首段“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开篇就点出了国家四郊不宁,自己虽垂老但仍不能安居的境遇。接下来的“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更体现了诗人对家人的深切忧虑和对战争的痛恨。诗中的“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描绘了他毅然决然投身战斗的情景,同行的辛酸更凸显了战争的残酷。 中间部分,“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则是诗人与老妻诀别的悲伤场景,老妻的哀泣和单薄的衣裳更增添了离别的凄凉。而“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则表达了老妻对诗人前途的担忧,以及她无法掩饰的悲伤,但即便如此,她仍然劝诗人保重身体,体现了夫妻之间的深情厚意。 诗的后半部分,“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是诗人对即将面临的战斗的预测,他深知此战艰难,但仍然义无反顾。而“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则体现了诗人对生死的豁达态度,即使面临死亡,他也认为这比在邺城下的战斗要来得宽慰一些。 最后的“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是诗人对过去的回忆,他叹息自己年少时的犹豫,未能早早投身国家大业。而“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则表达了他对离开家园,投身战斗的坚决和内心的痛苦。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既有对战争的控诉,也有对家人的深深眷恋,更有对国家兴亡的深深忧虑,充分体现了杜甫作为伟大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复制

垂老别的赏析三
这首诗通过对一位老者被迫从军的描写,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对老人被迫离开家园、老妻的悲伤、战场的残酷景象的描绘,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破坏。诗人通过老人的视角,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切反感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复制

译文

四周的战事还没有平息,我年老体衰,无法安享晚年。 我的子孙都在战场上阵亡了,我独自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拄着拐杖走出家门,同行的人都感到辛酸。 庆幸我还有牙齿,但悲哀的是骨髓已经干枯。 男子汉既然已经穿上了铠甲,就告别上级军官。 老妻躺在路边哭泣,年末衣服单薄。 谁会知道这是生离死别,还为她感到寒冷。 这次出征一定回不来了,还听到别人劝我多吃一点。 土门城池坚固,杏园的防线也很难突破。 形势和邺城下的情况不同,即使战死也是宽慰。 人生有聚有散,怎能选择在衰老的时候。(衰老 一作:衰盛) 回忆起年轻时的日子,犹豫不决,最终只能长叹。 天下都在征兵戍守,战火蔓延到山冈。 战场上尸体堆积,草木散发着腥味,鲜血染红了河流和原野。 哪里有安乐的家乡,怎敢还犹豫不决。 放弃简陋的居所,心碎如裂。

复制

完善

注释

四郊:指城市四周的郊区。 垂老:年老。 阵亡:在战场上牺牲。 投杖:拄着拐杖。 介胄:穿上战甲。 上官:高级官员。 长揖:行礼,表示尊敬。 土门:地名,可能指当时的一个城门。 杏园:地名,可能指当时的一个园林。 邺城:古代城市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衰盛:衰老和兴旺,这里指不同的人生阶段。

复制

完善

完善
*
邮箱:
*
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