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吏
唐代

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复制

完善

新安吏-音频朗读

赏析

新安吏的赏析一
诗中通过一位官员与新安吏的对话,描绘了战乱时期征兵的悲惨场景。诗的开头,诗人描述了在新安道上,官员们正在喧哗地点兵,这种紧张的气氛预示着战事的严峻。接着,诗人通过询问新安吏,得知由于战争的需要,连未成年的中男也要被征召入伍,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无奈和人民的苦难。 诗中还描述了士兵们离别家人的情景,肥男有母送别,瘦男孤独无依,这种对比增强了战争带给人们的悲哀。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如“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进一步强化了战争的悲剧色彩。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对战争的无奈和对士兵们的同情。他劝慰士兵不要过于悲伤,因为天地本就是无情的。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战事能够早日平息的期盼,希望士兵们能够在王师的庇护下得到抚养和关怀。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悲壮,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绘和对士兵们的同情,诗人传达了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的热切渴望。

复制

新安吏的赏析二
这首诗是杜甫著名的“三吏”之一,深刻地反映了战乱时期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以及他们对和平的渴望。诗中以对话的形式,通过新安吏的回答,展现了战争对人民生活的破坏和对青少年生命的无情剥夺。 诗的开篇,诗人描述了自己在新安道上所见的征兵场景,喧嚣的呼喊声和点兵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战争的恐怖氛围。诗人借问新安吏,县里是否还有壮丁可以征兵,新安吏的回答则揭示了战争的残酷——连未成年的中男也被迫应征入伍。 接下来,诗人通过描述送别的场景,展现了战争对人民家庭的破坏。肥男有母亲送别,瘦男则孤独无助,他们的哭声与白水东流、青山依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然后,诗人通过新安吏的回答,介绍了军队的情况。虽然军队面临着困难,但军队纪律严明,对士兵的抚养也很周到。尽管如此,诗人仍劝慰人们不要过度悲伤,因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而军队则是保卫国家的力量。 整首诗以真实的场景和细腻的情感,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国家的忠诚。诗人通过对战争的深刻描绘,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追求。

复制

新安吏的赏析三
这首诗通过对新安道上征兵场面的描写,展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诗中通过对话的形式,揭示了征兵制度的不公和战争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破坏。诗人通过士兵和母亲的对话,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恶和对和平的向往。

复制

译文

我作为旅客行走在新安道上,听到喧闹声,原来是征兵的声音。 我向新安的官吏询问:“县里人少,没有壮丁了吗?” 官吏回答:“昨夜接到府里的命令,现在开始挑选中男去服役。” 我惊讶地问:“中男还很小,怎么能守卫王城?” 那些胖一点的男孩有母亲送行,瘦弱的男孩却独自一人。 白水在傍晚时分向东流去,青山似乎在哭泣。 官吏说:“不要让自己的眼睛哭干,收起你的泪水。 眼泪流尽就会露出骨头,天地终究是冷酷无情的! 我们的军队已经攻占了相州,日夜期盼着那里的平静。 没想到敌人难以预料,归来的军队像星星一样散乱。 我们在旧营附近找粮食,继续在京城训练士兵。 挖战壕不到水源,放牧马匹的劳役也很轻。 更何况王师是顺从的,对待士兵非常体贴。 送行的时候不要哭得伤心,将军们就像你们的父兄一样。”

复制

完善

注释

新安:地名,唐代的一个县。 点兵:召集士兵。 府帖:官方的命令或公告。 中男:指年龄适中的男子,通常指未成年的少年。 肥男、瘦男:指身体强壮和瘦弱的男子。 白水:指河流。 青山:指山峦。 眼枯:形容极度悲伤,眼睛哭得干涩。 相州:地名,唐代的一个州。 归军:归来的军队。 星散营:形容军队散开,像星星一样分散。 故垒:旧营垒。 练卒:训练新兵。 壕:防御工事,壕沟。 牧马:放牧马匹。 王师:指国家的军队。 仆射:高级官员的职位,相当于现代的部长或高级将领。

复制

完善

完善
*
邮箱:
*
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