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音频朗读
赏析
月夜的赏析一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月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和内心的孤独。诗中的“鄜州月”和“闺中只独看”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寂寞的氛围,诗人通过“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表达了对孩子们的牵挂,同时也透露出孩子们还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对妻子形象的描绘,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家人的深切思念和对团圆的渴望。
月夜的赏析二
《月夜》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被禁于长安时所作。诗中通过描绘妻子独自一人在鄜州看月的情景,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深深思念和对战乱带来的离愁别绪的感慨。
首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从眼前景入手,直接点题。鄜州,妻子的所在地,今夜,她只能独自一人赏月。这里的“独看”,既揭示了妻子此时的孤独,也隐含了诗人自己的孤独和对妻子的思念。
颔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诗人进一步想象妻子在家中的情景,他想象着妻子在思念他的同时,还要照顾那些还不懂得思念长安的小儿女。这里的“遥怜”,是诗人对妻子的深深怜爱,也是他对战乱带来的离愁别绪的无奈和感慨。
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诗人继续描绘妻子在月光下的形象,她的头发被雾气打湿,玉臂在清冷的月光下显得寒冷。这里的描绘既生动又细腻,使人仿佛能亲眼看到那个在月光下独自思念的妻子。
尾联“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想象着何时能与妻子团聚,一同赏月,让那泪痕在月光下渐渐干去。这里的“双照”,是诗人对团聚的期盼,也是他对战乱结束的渴望。
整首诗以月为主线,通过描绘妻子独自赏月的情景,展现了诗人的深深思念和对战乱的不满。语言简练而深情,情感真挚而深沉,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的优秀诗篇。
月夜的赏析三
《月夜》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在战乱中与家人分离的哀愁和对团聚时刻的渴望。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756年),当时杜甫因战乱携家逃难至鄜州(今陕西省富县),而自己则被叛军掳至长安。
首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描绘了诗人的妻子在鄜州独自观赏月亮的场景,诗人通过想象妻子的孤独,反衬出自己对家人的思念。接着,“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表达了诗人对年幼子女的怜爱,他们还不懂得母亲为何会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这种无意识的忽略更加深了诗人的孤独感。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通过对妻子形象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她的深切思念和关心。夜深露重,妻子的头发湿润,月光下的玉臂感到寒冷,这些细腻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妻子的美丽,也传达了诗人对她的牵挂。
最后,“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期盼着与家人团聚的一天,能够一起靠在透光的窗帘或帷幔旁,让月光擦干两人的思念的泪痕。这里的“虚幌”指的是轻薄的窗帘,“双照”则是指月亮同时照在诗人和妻子的脸上,表达了诗人对团圆的渴望。
整首诗情感细腻,意境深远,通过对月夜的描绘和对家人的思念,诗人传达了对家庭的深厚情感和对团圆的渴望,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之情。
译文
今晚在鄜州的月光下,我独自一人在闺房中观赏。
远远地怜爱那些年幼的孩子,他们还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
香雾使得妻子的鬓发湿润,清冷的月光让她的玉臂感到寒冷。
不知何时才能依靠在窗帘旁,月光照耀下,我们两人的泪痕都会干涸。
注释
鄜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则被困在长安。
闺中:内室。
怜:想。
未解:尚不懂得。
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清辉:指月光。
玉臂:形容女子手臂白皙。
虚幌:透明的窗帷。幌,帷幔。
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