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五首·其三-音频朗读
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的赏析一
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上著名女性王昭君的怀念和对她命运的感慨。诗中通过对古迹的描绘和对王昭君生平的回顾,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命运的沉思。
首句“群山万壑赴荆门”描绘了荆门地区的壮丽山水,群山万壑汇聚于此,形成了一幅宏伟的自然景观。接着,“生长明妃尚有村”提到了王昭君的出生地,明妃即王昭君,她的故乡仍有村落存在,暗示了她的平凡出身。
“一去紫台连朔漠”描述了王昭君离开皇宫,远嫁匈奴的历史事件,紫台指的是皇宫,朔漠则是指北方的沙漠之地。而“独留青冢向黄昏”中的青冢是指王昭君的坟墓,独自留在黄昏中,增添了一种凄凉之感。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通过对王昭君画像的描绘和她的遗物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王昭君美貌和才情的赞美,以及对她魂归故里的哀思。
最后,“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诗人通过琵琶这一乐器,象征了王昭君的怨恨和无奈。千载以来,琵琶曲中仍然传唱着王昭君的故事,她的情感和命运在音乐中得到了永恒的诉说。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通过对王昭君生平的回顾和对她命运的感慨,诗人展现了对历史人物的深切同情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的赏析二
这首诗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全诗从咏怀古迹入手,进而咏史抒怀,把咏史与抒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蕴含丰富,耐人寻味。
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描绘了昭君生长的地方——群山万壑随着地势的起伏,犹如奔赴荆门山一样,在这样一个地方,还遗留着生长过明妃的村庄。这两句起笔不凡,以山高水急的雄伟气象烘托昭君生长的非凡之地。
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紧承首联,写昭君离开故土,远嫁匈奴的情景。一个“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点染出黄昏时分矗立着的青冢的孤寂、荒凉,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木三分。
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由咏史转入抒情,感慨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两句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与元帝的昏庸联系起来,寓讽于咏,言浅而意深。
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同情,又有对她的赞扬。
整首诗在结构上,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既反映了昭君一生的历史,又寄寓了杜甫自己的身世之慨。在叙事上言简意赅,委婉含蓄。全诗语言凝练,抒情气氛浓郁,借古讽今,怀古伤己,具有深沉凝重的风格。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的赏析三
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深沉情感的诗作。诗人通过对王昭君生平的追忆,不仅表达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同情,也反映了对个人命运与社会变迁的深刻思考。
诗的开篇“群山万壑赴荆门”以宏大的自然景观作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壮阔的氛围。荆门是王昭君离去的起点,群山与万壑的汇聚,象征着她的命运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接着,“生长明妃尚有村”诗人提到了王昭君的故乡,尽管她已成为历史,但她的故事仍在这片土地上流传。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这两句诗揭示了王昭君命运的悲剧性。紫台代表着皇宫的辉煌,而朔漠则象征着边疆的荒凉,两者的对比凸显了王昭君从皇宫到边疆的巨变。青冢孤独地面向黄昏,增添了一份凄凉和寂寞。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诗人通过对王昭君画像的描绘和她的遗物的描写,传达了对她美貌和才情的怀念。画像中的她依旧美丽,但她的灵魂只能在夜月下归来,这种对比强化了生与死、物质与精神的矛盾。
最后,“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诗人以琵琶曲作为载体,表达了王昭君内心的怨恨和无奈。千年来,她的故事和情感通过音乐得以传承,使得后人能够感受到她的心声。
整首诗以深沉的笔触勾勒出王昭君的形象,通过对她的怀念,诗人不仅表达了对历史的敬畏,也对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情发出了感慨。这首诗不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追忆,也是对人性、命运和社会的深刻反思。
译文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山,这里还遗留着生长明妃(王昭君)的香溪村。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沙漠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美丽容颜?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注释
荆门:古代地名,今湖北省荆门市。
明妃:即王昭君,汉代著名的美女,被选为和亲公主嫁给匈奴单于。
紫台:指皇宫。
朔漠:北方的沙漠之地。
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画图:画像。
省识:仔细看,辨认。
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美丽的容貌,如春风般温暖。
环珮:玉环和佩饰,指王昭君的遗物。
夜月魂:指王昭君的灵魂,在夜晚的月光下归来。
琵琶:一种弦乐器,常用来伴奏诗歌。
胡语:指匈奴的语言。
曲中论:在音乐中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