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音频朗读
赏析
望岳的赏析一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崇高敬仰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诗中通过对泰山壮丽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远大理想。
首句“岱宗夫如何?”以疑问的语气开篇,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好奇和向往。接着诗人用“齐鲁青未了”来描绘泰山的辽阔和壮丽,泰山横跨齐鲁两地,其青翠之色连绵不绝,展现了泰山的雄伟。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进一步赞美泰山的自然之美,泰山聚集了天地间的精华,山的阴阳两面分割了昼夜,形象地表现了泰山的巍峨和天地间的壮阔。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通过诗人自身的感受来描绘泰山的高峻,泰山的云层激荡着诗人的胸怀,归鸟飞入诗人的视线,使诗人的视野更加开阔。
最后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的抱负和决心,他决心攀登至泰山之巅,从高处俯瞰众山,显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和超越世俗的胸怀。
望岳的赏析二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描绘了泰山的雄伟壮丽和诗人的豪情壮志。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以设问的方式起笔,引人入胜,表达出诗人初见泰山时,那种难以言表的激动与赞叹之情。同时,“齐鲁青未了”一句,以地理范围来凸显泰山之高大,使其形象更加立体。
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造化钟神秀”一句,高度概括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而“阴阳割昏晓”则通过描绘泰山分割昼夜的自然现象,进一步展现了其巍峨高耸的气势。
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中的“荡胸生曾云”一句,不仅描绘了泰山的云雾缭绕,还寓含了诗人心胸的开阔与激荡。“决眦入归鸟”则通过诗人目送飞鸟归山的细节,表现出他对自然的深情凝望。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全诗的高潮,也是杜甫的壮志宣言。他表达了总有一天要登上泰山之巅,俯瞰群山,尽览天下美景的决心。这不仅是对泰山美景的向往,更是诗人远大抱负和坚强意志的体现。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描绘泰山的雄伟壮丽,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望岳的赏析三
《望岳》是杜甫青年时期的作品,诗中充满了对泰山的仰慕和向往。诗人以泰山为象征,抒发了自己攀登人生高峰的壮志。全诗气象宏大,意境高远,用词精炼,结构严谨。
首句“岱宗夫如何?”以提问的方式开头,突出了泰山的崇高地位和诗人的好奇与向往。次句“齐鲁青未了”描绘了泰山横跨齐鲁大地,其青翠的山色连绵不绝,展现了泰山的广阔与壮美。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运用“造化钟神秀”来形容大自然的偏爱,使得泰山集中了天地间的神奇与秀丽;“阴阳割昏晓”则形象地描绘了阳光照射下,泰山的明暗对比,如同昼夜分割一般鲜明。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通过“荡胸”与“决眦”两个动作,表达了诗人面对泰山壮丽景色时的激动心情,以及他极目远望,目送归鸟的情景。
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诗人的誓言,他决心要攀登到泰山的最高处,从那里俯瞰,所有其他的山峰都将显得渺小,这不仅是对攀登泰山的决心,也是对攀登人生高峰的豪情壮志。
译文
泰山,你究竟是怎样的壮丽?你跨越齐鲁,青翠的山色连绵不断。大自然似乎特别青睐你,将神奇和秀丽集中在你身上;阳光将你的山峰分割成明暗两半,一半是白天,一半是夜晚。我站在山脚下,心潮澎湃,仿佛看到了层层云彩在胸中涌动;我努力睁大眼睛,目送归巢的鸟儿飞入山的深处。我一定要登上你的最高峰,从那里俯瞰,所有的山峰都将显得微不足道。
注释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诸山之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如何:怎么样。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时两个诸侯国的名称,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晨昏。
荡胸:心胸摇荡。
曾:同“层”,重叠。
决眦: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终当,定要。
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