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凉州尹台寺-音频朗读
赏析
登凉州尹台寺的赏析一
首句“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描绘了边塞之地的春天来得较晚,三月半时梨花才刚刚开放,给人一种边塞春色迟来的意象。
第二句“因从老僧饭,更上夫人台”表明诗人在游春过程中,先是与老僧共餐,随后登上夫人台,展现了游春活动的一部分。
音乐与自然:接下来的“清唱云不去,弹弦风飒来”通过音乐与自然景象的结合,表现了诗人在游春时的愉悦心情,清唱声使云彩都不愿离去,而弹奏的琴弦声则引来了凉爽的风。
最后两句“应须一倒载,还似山公回”使用了“山公”的典故,山公即山简,晋代名士,以豪饮著称。诗人在此表达了自己游春尽兴,饮酒至醉,归途时的豪放态度。
登凉州尹台寺的赏析二
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这两句诗描绘了边塞地区春天的景象。在胡地(边疆地区)的三月中旬,梨花终于开始绽放,宣告了春天的到来。这里的“今始开”表达了边塞春天来临的晚和缓慢,与内地相比,边塞的春天总是迟到。
因从老僧饭,更上夫人台。诗人因为吃了老僧的饭,便有了闲暇和心情去攀登“夫人台”。这里的“夫人台”可能是指当地的一个名胜古迹,诗人在此游赏,享受宁静的时光。
清唱云不去,弹弦风飒来。在夫人台上,诗人或许听到了清脆的歌声,歌声悠扬,仿佛云彩都被吸引,不愿离去。同时,弹弦的音乐伴随着风声,给人以清爽和畅快的感觉。“风飒来”形容风声轻柔,与音乐相得益彰。
应须一倒载,还似山公回。“应须一倒载”是指诗人心情畅快,仿佛要倒载而行,表现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山公”可能是指山中的隐士或者指的是东晋时期的山简,他以豪放不羁著称。诗人通过“还似山公回”来表达自己在这种自然美景和宁静生活中,也仿佛变成了一个超然物外、不受俗世束缚的隐士。
整首诗通过对边塞春景的描绘和对诗人生活的叙述,展现了边塞地区春天的美丽和诗人在此中的悠然自得。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登凉州尹台寺的赏析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胡地三月半时,欣赏梨花初开的美景,并在寺庙中用餐,登上夫人台欣赏表演的情景。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边塞的春天和当地的风俗文化,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自由和闲适生活的向往。
首联“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诗人直接点明了时间和地点,胡地三月半,梨花才刚刚开始绽放。这里的“胡地”二字,既表明了地域特色,也透露出一种异域风情。梨花作为春天的使者,它的开放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同时也为诗歌增添了一抹清新淡雅的色彩。
颔联“因从老僧饭,更上夫人台”,诗人描述了自己在寺庙中用餐,并登上夫人台欣赏风景的情景。这里的“老僧”和“夫人台”都是当地特有的文化元素,既展现了边塞的风土人情,也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
颈联“清唱云不去,弹弦风飒来”,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夫人台上的表演。清唱的歌声悠扬动听,仿佛连云彩都被吸引得驻足不前;弹弦的声音则伴随着飒飒的风声,更增添了表演的韵味和动感。
尾联“应须一倒载,还似山公回”,诗人用山公的典故来表达自己沉醉于这种闲适生活中的情感。“一倒载”即醉倒之意,诗人希望自己能像山公一样,醉倒在这美丽的春天和悠扬的清唱中,尽享人生的美好。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展现了边塞春天的美景和当地的风俗文化,又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和闲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译文
在边塞之地,三月已经过半,梨花这才刚刚盛开。
我跟随一位老僧人共进斋饭后,又登上了夫人台。
清脆的歌唱声让云彩都不愿离去,弹奏的琴弦声引来了凉爽的风。
我应该要尽情地醉倒,就像古代的山公那样豪放地返回。
注释
胡地:古代对北方或西方边疆地区的称呼。
夫人台:古代地名,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地方或建筑。
清唱:清脆悦耳的歌唱。
弹弦:弹奏乐器。
飒来:形容风声飒飒地吹来。
倒载:形容醉酒后颠倒的状态。
山公:指山简,晋代名士,以豪饮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