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音频朗读
赏析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赏析一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岑参在行军途中思念长安故园之作,通过对重阳节登高习俗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首句“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描绘了诗人在重阳节勉强想要登高饮酒的情景,但由于行军途中无人送酒,流露出一种无奈和凄凉之感。这里的“强欲”二字,既表现了诗人对登高习俗的依恋,又透露出在战乱环境中难以如愿的苦涩。
次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则转向对故乡的思念。诗人遥想故园中的菊花,它们在战场的边缘孤独地开放,无人欣赏。这里的“遥怜”和“应傍战场开”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牵挂和对战争的忧虑,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和平的期盼。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通过对重阳节登高习俗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战争的忧虑。诗中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对战争的无奈和悲哀。这首诗言简意赅,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赏析二
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边塞诗。在重阳佳节之际,诗人身处军营,思念远方的故园长安,情感深沉而真挚。此诗以其简练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成为唐代边塞诗中的佳作。
首句“强欲登高去”,诗人以“强欲”二字,传达出重阳登高的习俗对他内心的触动。然而,身处军营,他无法像往日那样与亲友共赏秋景,这使得他的内心充满了无奈与遗憾。这种无奈与遗憾,也反映出诗人对故园的深深思念。
接下来,“无人送酒来”一句,更是将诗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推向了高潮。在重阳佳节,本应有人送酒助兴,然而此刻诗人却身处军营,无人相伴,更无酒可饮。这种寂寞与冷清,使得诗人对故园的思念愈发强烈。
三、四两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诗人将思绪转向远方的故园。他想象着故园中的菊花,在重阳时节应该已经盛开。然而,这盛开的菊花却并非在宁静的庭院中,而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旁。这种强烈的对比,既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也凸显了诗人对故园的深深眷恋与担忧。
整首诗中,诗人以重阳登高为引子,将思乡之情与战争背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既深情又悲壮的画面。诗中的“菊”字,既是对重阳节的点题,也是诗人对故园美好记忆的象征。而“战场”二字,则是对战争现实的直接描绘,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此外,诗人通过运用“遥怜”二字,将自己的思乡之情与对故园菊花的担忧融为一体,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真挚动人。这种深情的表达方式,使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成为了一首既具有艺术价值,又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边塞诗。
总的来说,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以其简练而深刻的笔触,展现了一位身处边塞的将士对故园的深深思念与对战争的无奈。这首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真挚情感,也让我们对战争的残酷与无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赏析三
这首诗通过对重阳节登高和对故园菊花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在行军途中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感慨。诗中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和对家乡美景的眷恋。
诗的开头两句“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描绘了诗人在重阳节想要登高赏景,却无人送来酒水的孤独情景。这里的“强欲”表达了诗人的强烈愿望,“无人送酒来”则增添了一种寂寞和无奈的氛围。
接下来的“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诗人表达了对家乡菊花的怀念之情。他遥想着故园的菊花应该在战场上盛开,这里的“战场”可能是指家乡附近的战争场所,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表现了对战争带来的破坏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对重阳节登高和对故园菊花的怀念,传达了诗人在行军途中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感慨。这首诗体现了岑参作为边塞诗人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艺术创作中追求情感真挚和意境深远的美学理念。
译文
我非常想要登高去赏景,但没有人送来酒水。
我遥想着家乡的菊花,应该在战场上盛开。
注释
行军:指出征或行进中的军队。
重阳:指农历九月初九,即重阳节,有登高赏景的习俗。
故园:指家乡。
菊:菊花,重阳节时盛开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