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争挽桐花两鬓垂

争挽桐花两鬓垂,小妆弄影照清池。出帘踏袜趁蜂儿。

跳脱添金双腕重,琵琶拨尽四弦悲。夜寒谁肯剪春衣。

复制

完善

浣溪沙·争挽桐花两鬓垂-音频朗读

赏析

浣溪沙·争挽桐花两鬓垂的赏析一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春日里的孤独与哀愁,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场景,展现了女子的内心世界。 “争挽桐花两鬓垂”,这句诗描绘了女子两鬓垂下的发丝,如同争挽着桐花一般。这里的“桐花”象征着春天的美好,而“两鬓垂”则暗示了女子的年龄,也许是年华渐去的哀愁。 “小妆弄影照清池”,女子精心打扮后,在清池边弄影自赏。这里的“小妆”和“照清池”都展现了女子对美的追求和对青春的留恋。 “出帘踏袜趁蜂儿”,女子走出帘幕,踏着袜子追赶蜜蜂。这个场景充满了生动和活泼,但“趁蜂儿”也许暗示了女子的孤独和无聊,只能与蜜蜂为伴。 “跳脱添金双腕重”,女子手腕上戴着沉重的金饰,使得双腕感到沉重。这里的“跳脱”和“双腕重”都暗示了女子身上的负担和束缚,也许是对婚姻、家庭或社会的压力感到沉重。 “琵琶拨尽四弦悲”,女子弹奏琵琶,拨尽四弦,发出悲凉的旋律。这里的“四弦悲”不仅指琵琶的音色,更是指女子内心的悲哀和无奈。 “夜寒谁肯剪春衣”,夜晚寒冷,但谁肯为女子剪制春衣呢?这里的“夜寒”和“剪春衣”都暗示了女子在寒冷中的孤独和渴望温暖的心情。 整首词以女子的视角展开,通过描绘她的外貌、动作和情感,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从对美的追求到对青春的留恋,从孤独和无聊到悲哀和无奈,女子的情感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而最后一句“夜寒谁肯剪春衣”更是将女子的孤独和渴望推向了高潮,让人感受到她内心的深深哀愁。

复制

浣溪沙·争挽桐花两鬓垂的赏析二
这首词以女子的装扮和动作为线索,上片“争挽桐花两鬓垂,小妆弄影照清池。”描绘了女子精心打扮,用桐花装饰发鬓,对着清池欣赏自己的妆容和倒影,展现了女子的爱美之心和优雅姿态。 “出帘踏袜趁蜂儿。”通过对女子轻移莲步,追逐蜜蜂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女子的活泼和灵动。 下片“跳脱添金双腕重,琵琶拨尽四弦悲。”通过对女子佩戴金饰和弹奏琵琶的描写,表现了女子的华贵和才艺,同时琵琶之音的悲凉也暗示了女子内心的忧伤和哀愁。 最后“夜寒谁肯剪春衣。”以女子在春夜中感到寒冷,却无人为其裁剪春衣的情景作结,表达了女子的孤独和期盼,同时也反映了词人对女子境遇的同情。

复制

浣溪沙·争挽桐花两鬓垂的赏析三
这是一首描绘女子生活场景与心境的词。 “争挽桐花两鬓垂,小妆弄影照清池。”描绘了一位女子正在梳妆打扮,她的两鬓垂下,仿佛是挽住了桐花一般。她精心地妆扮自己,然后在清澈的池塘边欣赏自己的倒影。这里的“桐花”可能暗指女子的青春年华,而“小妆弄影”则体现了她对自己的珍视和自赏。 “出帘踏袜趁蜂儿。”这句话描绘了女子从帘子后走出,踏着袜子追赶蜜蜂的情景。这里的“趁蜂儿”可能有两层含义:一是真的在追赶蜜蜂,二是借此表达女子内心的活泼与好奇,愿意追逐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跳脱添金双腕重,琵琶拨尽四弦悲。”在手腕上增添了金色的首饰,使得双腕显得沉重。她弹奏琵琶,四弦之音却充满了悲伤。这里的“跳脱添金”和“琵琶拨尽”都是对女子内心世界的描绘。首饰的沉重可能暗示了她的心事重重,而琵琶的悲伤之音则直接表达了她内心的愁苦。 “夜寒谁肯剪春衣。”在寒冷的夜晚,谁愿意为她剪去春衣的厚重呢?这里的“春衣”可能指的是女子身上的衣物,也可能是一种象征,代表了她内心的负担和束缚。这句话以问句的形式结束,既表达了女子的无奈和期待,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总的来说,这首词以细腻而深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女子的生活场景和内心世界。她珍视自己的青春和美好,愿意追逐生活中的快乐,但内心却充满了愁苦和无奈。她的形象生动而真实,令人感同身受。

复制

译文

女子竞相用桐花装饰着两鬓,轻微的打扮后,对着清池欣赏自己的倒影。她走出帘幕,穿着袜子轻移莲步,追逐着蜜蜂。 她佩戴着沉重的金饰,弹奏着琵琶,四根弦发出的悲伤之音。春夜中感到寒冷,却无人为她裁剪春衣。

复制

完善

注释

争挽:竞相装饰。 桐花:指泡桐树的花,这里用作头饰。 小妆:指轻微的打扮。 出帘:指走出帘幕。 踏袜:指穿着袜子走路。 趁蜂儿:追逐蜜蜂。 跳脱:古代的一种腕饰。 添金:指镶嵌金子。 双腕重:指手腕上佩戴的金饰沉重。 琵琶:一种弦乐器。 拨尽:弹奏完。 四弦悲:指琵琶的四根弦发出的悲伤之音。

复制

完善

完善
*
邮箱:
*
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