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影摇红·芳脸匀红
芳脸匀红,黛眉巧画宫妆浅。风流天付与精神,全在娇波眼。早是萦心可惯。向尊前、频频顾眄。几回想见,见了还休,争如不见。
烛影摇红,夜阑饮散春宵短。当时谁会唱阳关,离恨天涯远。争奈云收雨散。凭阑干、东风泪满。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深院。
烛影摇红·芳脸匀红-音频朗读
赏析
烛影摇红·芳脸匀红的赏析一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秋夜寂寥、凄冷的画面,抒发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苦闷。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首句描绘了秋日里天空阴晴不定,渐渐夜幕降临,整个庭院变得凄冷。这种氛围的描绘,为全词奠定了孤寂、凄凉的基调。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词人站立着聆听秋天的寒声,然而云层深邃,连大雁的影子都看不见。这里的“寒声”可能是指秋风吹动树叶的声音,而“云深无雁影”则进一步强调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随着夜色加深,人们都已离去,庭院更加寂静。只有一盏孤灯照在墙壁上,与词人的身影相互映衬。这种孤独、寂静的氛围,更加深了词人的孤独感。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最后两句,词人表达了自己酒醒后的无奈与苦闷。他试图通过饮酒来消解内心的孤独与苦闷,但酒醒后却发现孤独与苦闷依旧存在。面对漫长的夜晚,他感到无从消解这种情绪。
整首词以简洁的笔触、生动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一个秋夜寂寥、凄冷的画面,抒发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苦闷。同时,也反映了词人对生活的无奈与感慨。
烛影摇红·芳脸匀红的赏析二
这首词以春天的景色和人物的妆容为背景,上片“芳脸匀红,黛眉巧画宫妆浅。”描绘了女子美丽的脸庞和精致的妆容,展现了她的美貌和气质。接着“风流天付与精神,全在娇波眼。”通过“娇波眼”形容女子含情脉脉的眼神,表现了她的迷人风韵。
“早是萦心可惯。向尊前、频频顾眄。”描写了词人对女子的倾慕之情,以及女子在宴会上频频回顾的动作,增添了一丝娇羞和妩媚。“几回想见,见了还休,争如不见。”则表达了词人对女子的思念之情,以及相见后的无奈和哀愁。
下片“烛影摇红,夜阑饮散春宵短。”转换了场景,描绘了夜晚宴会结束后,烛光摇曳,春夜渐深的景象。“当时谁会唱阳关,离恨天涯远。”通过提及“阳关”,暗示了离别的主题,表现了词人对离别之情的感伤。
最后“争奈云收雨散。凭阑干、东风泪满。”以词人的感慨作结,表达了离别后的无奈和悲伤。“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深院。”则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反衬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烛影摇红·芳脸匀红的赏析三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秋夜寂寥、凄冷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和惆怅。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开篇两句,词人便用“秋阴”和“渐向暝”交代了时间和季节背景,营造了一种暗淡、萧瑟的氛围。紧接着的“变一庭凄冷”则直接描绘了庭院的凄凉和寒冷,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清冷、孤寂的环境中。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寂寥和冷清。词人伫立在那里,倾听着秋夜的寒声,然而天空中却连大雁的影子都看不到。这种“无雁影”的描写,既暗示了季节的更替,也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和失落。
下阕,“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随着时间的推移,夜色更深,人们都已离去,只留下了寂静和孤独。只有一盏孤灯在照壁上投下微弱的光芒,与词人的身影相映成趣。这种“孤灯相映”的描写,既表现了环境的冷清,也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寂和凄凉。
最后一句“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将词人的情感推向了高潮。酒已醒尽,词人却无法消除长夜的寂寞和孤独。这里的“如何消夜永”既是一种无奈的叹息,也是词人内心深深的哀怨和感慨。
整首词通过描绘秋夜的寂寥、凄冷和词人的孤独、惆怅,表达了词人深深的哀怨和感慨。词人用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清冷、孤寂的秋夜之中,让人感受到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和凄凉。
译文
你的脸庞如同花朵般娇美,黛眉轻描,宫妆淡雅。你的风度和才华仿佛是天赐,全都凝聚在你那含情脉脉的眼神中。我早已对你倾心,宴会上你频频回顾,更让我难以忘怀。多少次我想与你相见,但相见后又感到无奈,真不如不见。
烛光摇曳,春夜渐深,宴会结束后,人们纷纷散去。当时谁会唱起阳关曲,表达离别的哀愁,离恨如同天涯般遥远。怎奈天空的云彩散去,雨也停了,我独自依靠在栏杆上,面对东风,泪水满面。海棠花开放后,燕子归来时,在这黄昏的深院中,我倍感孤独。
注释
芳脸:指美丽的面容。
黛眉:指用黛色画的眉毛。
宫妆:指古代宫廷女子的妆容。
风流:指风度优雅,有才华。
娇波眼:指含情脉脉的眼神。
尊前:指宴会上。
频频顾眄:指频频回顾。
阳关:古代送别之地,常用来象征离别。
争奈:怎奈,无奈。
阑干:指栏杆。
海棠:一种春天开放的花卉。
黄昏:指傍晚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