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江景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江城子·江景-音频朗读
赏析
江城子·江景的赏析一
这首词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描述了他在湖上与张先一同欣赏自然美景时,突然听到江上传来哀伤的筝声,从而引发的情感波动。
上片写景,写的是山色湖光,清丽可喜。词人用“凤凰山下雨初晴”起笔,点明了雨过天晴、凤凰山景色秀美的时令、地点。接着“水风清,晚霞明”进一步勾画出湖光山色之美。雨后晚风,湖水澄澈,烟霞明丽,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展现了一片湖光水色中荷花亭亭玉立的景象。上片短短几句,便描绘出一个清新明朗的意境。
下片写声,写的是筝声凄婉,有情有恨。过片由写景转向写人、写声,用笔空灵蕴藉。“忽闻江上弄哀筝”,从写景到写声,是从缓慢到急促的转变,从而引出弹筝人。“苦含情,遣谁听!”这两句不仅概括了弹筝者的内心活动,也暗示了弹筝者孤芳自赏、知音难觅的处境,为下文的“人不见”张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词人把弹筝者想象为湘水女神,不仅进一步渲染了筝声的感染力,还巧妙地暗示了这位弹筝者超凡脱俗的乐技。最后“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三句,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法,并未直接刻画弹筝者的神态、容貌,而是写弹筝人飘然远去,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这不仅进一步渲染了弹筝者曲终人杳的情景,还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这首词写景如画,写人传神,境界开阔,格调清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堪称是苏轼词中别有情趣之作。
江城子·江景的赏析二
这首诗以江边的景色和音乐为线索,分为写景和抒情两个部分。前六句写景,诗人用“凤凰山下雨初晴”引入,描绘了一幅雨后初晴、晚霞映照的江景画面。接着,“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和“何处飞来双白鹭”进一步丰富了景色的细节,营造出清新脱俗的意境。后六句转入抒情,诗人通过“忽闻江上弄哀筝”引出筝乐的主题,用“苦含情,遣谁听”表达了音乐中的哀愁情感,而“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则借助湘水女神的传说,增添了神秘色彩。最后,“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以一种余音绕梁的效果结束全诗,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江城子·江景的赏析三
苏轼的这首诗以优美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湖上晚景图,同时融入了对弹筝者的深深感慨。
词的上片,苏轼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湖光山色的美景。“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凤凰山下,雨后初晴,微风习习,水波不兴,晚霞映照,一片澄明。这里的“凤凰山”可能并非实指,而是词人借以增添词境的美丽与神秘。“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湖面上,一朵荷花亭亭玉立,虽已开过,却仍盈盈含露,美丽动人。词人用“芙蕖”与“盈盈”来形容荷花的美丽与风姿,形象生动,富有诗意。“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突然,两只白鹭飞来,似乎对那荷花产生了深深的爱慕。这里的“白鹭”与“荷花”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也暗示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喜爱。
词的下片,苏轼的情感由景转向人,由静转向动。“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突然,江上传来了哀怨的筝声,那声音充满了深深的情感,却似乎无人聆听。这里的“哀筝”与上片的“美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揭示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烟雾消散,云彩收起,那弹筝之人仿佛就是湘水之神,美丽而神秘。“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词人想要等曲终之后去询问那弹筝之人,却发现人已不见,只有远处的山峰青翠依旧。这里的“人不见”既是对现实的描绘,也寓含了词人深深的失落与无奈。
整首词以景寄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词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弹筝者的感慨,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深深思考。同时,词中的“哀筝”与“美景”的对比,也揭示了词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使得整首词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译文
在凤凰山下,雨后初晴,水面上的风清凉,晚霞明亮。一枝荷花虽然已经开过,但依然鲜艳夺目。不知从哪里飞来的一对白鹭,好像有意识地被这美好的景色吸引。
忽然听到江面上传来哀婉的筝声,充满了深情,这是为了谁而弹奏呢?天空的云雾渐渐散去,隐约像是湘水的女神在哭泣。想要等到曲子结束时去询问,却发现人已经不在,只剩下几座青翠的山峰静静地伫立。
注释
凤凰山:山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泛指美丽的山景。
芙蕖:荷花的别称。
娉婷:形容女子姿态美好,此处形容白鹭的优雅。
哀筝:指筝乐的声音哀婉动人。
湘灵:湘水的女神,此处指音乐如同湘水女神的哭泣。
烟敛云收:形容天空由雨后的朦胧逐渐变得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