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观潮的赏析一
这首宋代诗人苏轼的《观潮》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哲理,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诗中描绘了庐山烟雨和浙江潮水的壮丽景象,并通过诗人的个人体验,表达了对于人生世事的一种深刻理解。
首句“庐山烟雨浙江潮”,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了诗中将要描绘的两大自然奇景。庐山烟雨,如梦如幻,给人以无尽的遐想;浙江潮,汹涌澎湃,气势磅礴,令人震撼。这两处景色都是诗人心中的向往,也是他此次旅行的目的。
接着,“未至千般恨不消”一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在未到达庐山和浙江之前,内心充满了期待和渴望,甚至因为未能亲眼目睹而感到深深的遗憾。这里的“恨不消”,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也暗示了诗人对于人生目标的执着追求。
然而,当诗人终于到达庐山,亲眼目睹了烟雨蒙蒙的美景,又亲自感受了浙江潮的汹涌澎湃之后,他的心境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到得还来别无事”,诗人发现,当他真正置身于这些美景之中时,内心的激动和期待反而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平静和淡然。原来,他所追求的,并不仅仅是这些自然美景本身,而是那份追求过程中的期待和向往。
最后一句“庐山烟雨浙江潮”,与首句相呼应,但意义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此时,庐山烟雨和浙江潮已不再是诗人追求的目标,而是他人生旅途中的一段经历和回忆。诗人通过这两处景色,表达了对人生的一种理解:我们往往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追求,但当目标实现时,我们可能会发现,真正让我们感到满足和快乐的,其实是追求目标的过程本身。
整首诗以庐山烟雨和浙江潮为线索,通过诗人的个人体验,传达了一种深邃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生中的许多事情,往往并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目标,而是追求目标过程中的那份期待和向往。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每一次的追求和尝试,享受过程中的每一个瞬间,因为那些,才是构成我们人生最重要的部分。
观潮的赏析二
这首诗以庐山的烟雨和浙江的潮水为题材,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向往和实现愿望后的心情。前两句“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表达了诗人对未能亲见庐山烟雨和浙江潮的遗憾和渴望。后两句“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则表达了诗人实现愿望后的满足和平静。
观潮的赏析三
这首《观潮》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它是一首充满哲理意味的诗,通过描绘庐山烟雨和浙江潮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和情感的独特见解。
首句“庐山烟雨浙江潮”,诗人用两个自然景象——庐山的烟雨和浙江的潮水,作为诗歌的起点。这两个景象都富有诗意和象征意义,既代表着自然的美,也隐含着人生的多变和复杂。
“未至千般恨不消”,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未亲见庐山烟雨和浙江潮之前,内心充满了期待和渴望,同时也带有一种因未能亲身体验而产生的遗憾和焦虑。这里的“恨不消”表达了诗人对未能亲见这些自然奇观的深深遗憾。
然而,当诗人真正到达庐山,亲见了烟雨蒙蒙的景象,亲身体验了浙江潮的汹涌澎湃之后,他却有了新的感悟。“到得还来别无事”,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亲身体验之后,发现原来心中的期待和焦虑都是多余的,庐山烟雨和浙江潮本身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诗人的心境。
最后一句“庐山烟雨浙江潮”,与首句相呼应,但含义却有了深刻的变化。首次出现时,它是诗人心中向往的对象;而在结尾时,它已经成为了诗人心境转变的见证。这种首尾呼应的结构,使得整首诗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呈现出一种和谐与完整。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情感的独特理解。它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心中的焦虑和期待往往来自于对未知的恐惧和想象,而当我们真正去面对和体验时,会发现原来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复杂和困难。这种以自然景象为载体,以人生哲理为主题的表达方式,使得这首诗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艺术魅力。
译文
庐山的烟雨和浙江的潮水,是我梦寐以求的美景。如果未能亲见,心中会有千般的遗憾难以消除。
当我亲临其境,看过了庐山的烟雨和浙江的潮水,心中再无其他杂念,只剩下对这美景的欣赏和满足。
注释
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地之一。
烟雨:指雨中的山景,这里泛指朦胧的自然景色。
浙江潮:指钱塘江大潮,是中国著名的自然景观之一,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左右最为壮观。
未至:指没有到达目的地,这里指没有亲眼看到庐山的烟雨和浙江的潮水。
千般恨:形容极度的遗憾和不满。
不消:不消失,这里指遗憾和不满的情绪难以平息。
到得:到达,指亲眼看到了庐山的烟雨和浙江的潮水。
还来:返回,指观潮后返回。
别无事:没有其他的事情或变化,这里指观潮后心情的平静。
庐山烟雨浙江潮:再次提到庐山的烟雨和浙江的潮水,意味着诗人在观潮之后,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感悟。
拼音
观潮-音频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