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梅花
宋代

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复制

完善

西江月·梅花-音频朗读

赏析

西江月·梅花的赏析一
这首《西江月·梅花》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首咏梅佳作。词中,苏轼以清新脱俗的笔触,赞美了梅花的玉骨冰姿和高洁情怀,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上片,“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苏轼开篇即以“玉骨”、“冰姿”来形容梅花,赋予其超凡脱俗的气质。接着,“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这两句则想象奇特,以海仙派遣绿毛么凤来探视梅花,进一步突出了梅花的神秘和高贵。 下片,“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苏轼继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梅花的形象,赞美其素净的面庞和鲜亮的唇色,即使洗去妆粉,依然红艳如初。最后,“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这两句则是对梅花高洁情怀的赞美,它不与梨花同梦,而是独自追逐着晓云,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孤高自许的精神风貌。 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是对梅花的赞美,也是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向往。苏轼通过巧妙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将梅花的形象展现得栩栩如生,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梅花的美丽和高洁。同时,词中也寄寓了苏轼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展现了他超脱世俗,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

复制

西江月·梅花的赏析二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拟人的手法,赞美了梅花的高洁和美丽。首句“玉骨那愁瘴雾”以“玉骨”形容梅花的枝干,表现了梅花不畏恶劣环境的坚强品格。“冰姿自有仙风”进一步强调了梅花超凡脱俗的风姿。接下来的“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梅花的芬芳吸引了仙人和鸟儿前来探访。诗的后半部分转入对梅花颜色和气质的描写,“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以美人的妆容比喻梅花的素雅和艳丽。最后,“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表达了诗人对梅花高洁情怀的赞美,以及梅花与梨花不同的特质。

复制

西江月·梅花的赏析三
这首《西江月·梅花》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为悼念侍妾朝云而作的一首词,词中借梅花的纯洁和高雅,来歌颂朝云不畏艰辛、洁身自好的精神品质。 上片写梅花的风骨和神韵。“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开首两句,苏轼以玉喻梅的骨,以冰喻梅的姿。他觉得大庾岭上的梅花虽处在瘴雾之中,但自有仙人的风骨,不畏瘴气的侵袭。这两句不仅描绘出梅花的玉洁冰清,而且赋予了梅花不平凡的品性和气质。“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三、四两句,苏轼运用丰富的想象,用拟人的手法,把海仙写得极为活泼可爱。他时而派遣使者“绿毛么凤”去探视梅的芳丛,时而亲自露面赏玩梅花。 下片写梅花的色貌。“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这两句集中笔墨,刻画梅花的色貌。他用了拟人的手法,以“素面”“洗妆”来形容梅花不施铅粉,天然白净的色泽。“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这两句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它写出了梅花的神韵,是梅花的灵魂所在。在这里,苏轼赋予梅花明晓事理、超凡脱俗、向往自由的品性,希望朝云能像梅花那样,在短暂的生命旅程中,淡然自处。同时,这也寄寓了苏轼自己的身世之感。 整首词以梅喻人,借梅花的意象和神韵,赞美了朝云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情操,也寄寓了苏轼自己的身世之感。词中语言清丽,意境深远,艺术手法高超,是一首咏梅佳作,也是苏轼婉约词中的精品。

复制

译文

梅花的枝干如玉般清雅,怎会担心山林中的瘴气?它那冰清玉洁的姿态自然流露出超凡脱俗的风韵。海上的仙人时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访,倒挂着的绿色小鸟也被吸引。 梅花的本色胜过了脂粉的装饰,即使洗去了妆容,那鲜艳的红色依旧不褪。梅花的高尚情怀已经随着清晨的云雾消散在天空,它不与梨花共享同一个梦境。

复制

完善

注释

玉骨:形容梅花的枝干如玉般清雅。 瘴雾:指南方山林中的湿热雾气。 冰姿:形容梅花如冰清玉洁的姿态。 海仙:传说中的仙人。 探芳丛:探访花丛。 绿毛么凤:指绿色的小鸟。 素面:指女子未施脂粉的面容。 粉涴:指脂粉污染。 唇红:指女子的红唇。

复制

完善

完善
*
邮箱:
*
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