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音频朗读
赏析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的赏析一
这首诗的前两句“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描绘了夜晚将至三更时分,连绵的雨和风终于停歇,天气放晴的景象。接着,诗人用“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表达了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诗的后半部分转入抒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通过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经历的回顾和对文化的热爱。最后两句“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则是诗人对自己坎坷一生的总结,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的赏析二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题为《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人在被贬谪海南岛后,于某个夜晚乘船渡海时写下此诗,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和豁达态度。
首联“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描绘了夜晚渡海时的景象。参星横斜,北斗星转向,时近三更;连绵大雨和狂风终于停止,天气转晴。这里的“苦雨终风”既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也暗喻了诗人此前在政治上的困境和磨难。然而,即使是再大的风雨,也终会过去,天空终会放晴,这给了诗人以希望和信心。
颔联“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进一步描绘了天空和大海的景象。云开雾散,月光皎洁,这美景无需人工点缀;天空和大海本来就清澈明亮。这里的“天容海色”既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寄寓了诗人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他认为,无论经历多少磨难和困苦,人的内心都应该保持清澈明亮,不被外界所染。
颈联“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诗人借用孔子和黄帝的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向。孔子曾有乘桴浮于海的意愿,但未能实现;而黄帝则能乘龙升天,听仙乐飘飘。诗人自比孔子,虽有渡海之志,但未能像黄帝那样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既表达了诗人对前贤的敬仰,也流露出一丝遗憾和无奈。
尾联“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诗人表示,即使多次经历生死边缘,被贬谪到偏远的南荒之地,他也不感到悔恨。因为这次渡海之旅的奇特经历,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这里的“九死南荒”既是对过去苦难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生活的坦然面对。而“兹游奇绝冠平生”则表达了诗人对这次经历的珍视和赞美,也展示了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开阔,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寄寓了他对人生和世界的独特理解。通过巧妙的典故运用和生动的描绘,苏轼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既悲壮又豪放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他的情感和志向。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的赏析三
这首《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写于苏轼从海南岛返回大陆的渡海之时,诗中充满了他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独特见解和豁达态度。
首联“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诗人以天文现象为引子,描绘了深夜的星空和风雨后的晴朗。参星横斜,北斗星转向,时间已近深夜。而连日的阴雨和大风也终于过去,迎来了晴朗的天气。这里的“苦雨终风也解晴”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绘,也寓含了诗人对人生困境终将过去的乐观态度。
颔联“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诗人以云散月明、天容海色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世界本真状态的赞美。云散了,月亮明亮,无需谁去点缀;天空和海洋的本色就是澄清的。这里的“谁点缀”和“本澄清”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本质的深刻理解。
颈联“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诗人借用了孔子和黄帝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在困境中的坚韧和豁达。他自比孔子,虽有乘桴浮海的意愿,但更多的是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同时,他也表示自己虽然对黄帝的音乐只有粗浅的了解,但足以让他在音乐中找到安慰和力量。
尾联“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诗人以豁达的态度,总结了自己的南荒之行。尽管经历了九死一生的磨难,但他并不感到悔恨。相反,他认为这次南荒之行是他平生最为奇特和绝妙的旅行。这里的“九死南荒吾不恨”既是对自己坚韧精神的赞美,也是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开阔,既体现了苏轼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也展示了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通过巧妙的典故运用和生动的自然描绘,苏轼成功地传达了自己在困境中的坚韧和乐观精神,使读者能够深深感受到他的豁达和坚韧。
译文
北斗七星横斜,时间已接近三更,久下不停的雨和持续的风终于停歇,天气放晴。
云散去,月亮明亮,是谁在点缀这夜空?天空的面貌和海水的颜色本来就是清澈的。
只剩下孔子的思想文化,我粗略地理解了黄帝时期的音乐。
即使在南方的荒蛮之地多次面临生死,我也不遗憾,因为这次旅行的奇妙和绝美,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
注释
参横斗转:指北斗七星横斜,表示时间已晚。
苦雨:久下不停的雨。
终风:持续的风。
鲁叟:指孔子,孔子是鲁国人,这里代指孔子的思想或文化。
乘桴:乘小筏,这里指孔子的思想文化。
轩辕:黄帝的名字,这里代指黄帝时期的文化。
奏乐声:指黄帝时期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