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的赏析一
这是一首描绘江南水乡采莲女子情愫的优美诗词。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释:
“越女采莲秋水畔。”这句诗开篇即描绘了场景:在秋天的水畔,越地的女子正在采莲。越女,通常指的是古代越地(今浙江一带)的女子,她们以美貌和勤劳著称。
“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进一步描绘越女的形象。她们穿着窄袖的轻罗衣裳,手腕上露出双金钏,显得既婉约又贵气。
“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越女采莲的情景。她们在采莲时,水面上映出她们的身影,手中的莲花与她们的面容相映成趣。同时,这句诗也暗含了她们内心的纷乱,如同水中杂乱的丝线,难以理清。
“鸂鶒滩头风浪晚。”这句诗将场景从采莲转移到了滩头,时间也从白天过渡到了傍晚。鸂鶒滩头,风浪渐起,预示着夜晚的到来。
“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随着夜幕的降临,雾气渐浓,烟霭轻飘,越女已经看不见来时的同伴了。这里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也隐喻了越女内心的孤独和迷茫。
“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著江南岸。”在朦胧的夜色中,远处传来隐约的歌声,那是归来的船只。然而,这歌声却勾起了越女心中的离愁,使她感到更加孤独和寂寞。这种离愁,仿佛随着江水,一直延伸到江南的岸边。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越女采莲的情景,巧妙地表达了女子内心的孤独、迷茫和离愁。诗中的自然景象与人物情感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令人陶醉。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江南水乡独特的韵味和风情,令人向往。
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的赏析二
采莲景象:“越女采莲秋水畔”开篇描绘了越女在秋水边采莲的画面,设定了词的背景和主题。
细腻描写:“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通过对越女服饰的描写,展现了她的轻盈与美丽。
人面如花:“照影摘花花似面”通过采莲女与荷花相互映照的画面,比喻女子面容姣好。
情感细腻:“芳心只共丝争乱”以“丝争乱”比喻女子内心的微妙情感,表现了她的心境。
孤独归途:“鸂鶒滩头风浪晚”描绘了滩头风浪,增添了词的动态感和紧张气氛。
迷茫远望:“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通过雾和烟的描写,表现了女子孤独和迷茫的心情。
歌声远去:“隐隐歌声归棹远”以远处传来的歌声和远去的船只,营造了一种悠远的意境。
离愁别绪:“离愁引著江南岸”最后以离愁和江南岸的意象,表达了对离别之情的感慨。
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的赏析三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采莲女的美丽画卷,同时融入了对离别和思念的细腻描绘。
“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这里首先描绘了采莲女的美丽形象。她们在秋日的水畔采莲,身着窄袖轻罗,手腕上露出闪闪发光的金钏,充满了江南女子的温婉与婀娜。
“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采莲女的美丽与心情。她们在水中的倒影映衬下摘取莲花,花朵与她们的面容相映成趣。而她们的内心却如同纷乱的丝线,充满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期盼。
“鸂鶒滩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转而下片,词人将视角转向了采莲女的归途。在鸂鶒滩头,天色已晚,风浪渐起。雾气和烟霭缭绕,让她们无法看清来时的同伴。这里的环境描写既增添了画面的朦胧美,也暗示了采莲女内心的孤独和迷茫。
“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著江南岸。”最后两句,词人以歌声和归棹作为结尾,表达了采莲女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她们的歌声随着归棹渐行渐远,而她们的离愁却如同江水一般,绵延不绝,牵动着整个江南岸。
整首词以采莲女为中心,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一幅充满江南水乡风情和离别愁绪的美丽画卷。词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诗意和韵味,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美丽而忧伤的江南水乡之中。
译文
越女在秋天的水边采莲,穿着窄袖的轻罗衣裳,不经意间露出了双金钏。她照着水中的倒影摘取荷花,花儿仿佛她的脸庞一样美丽。采莲女的心思如同纠结的丝线,纷乱而细腻。
在鸂鶒滩头,傍晚的风浪渐起。雾气浓重,烟霭轻盈,看不清来时的伙伴。远处传来的歌声伴随着归航的船只渐行渐远。离愁伴随着她,一直延伸到江南的岸边。
注释
越女:指越国(今浙江一带)的女子。
窄袖轻罗:指穿的衣袖窄小,罗衣轻盈。
金钏:金制的手镯。
照影:指女子在水边照见自己的影子。
鸂鶒:一种水鸟,也称紫鸳鸯。
棹:船桨,这里指船。
离愁:离别的愁绪。
拼音
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音频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