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的赏析一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学者在秋夜中的心境和生活状态,充满了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学术研究的热爱。
首联“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诗人自称为“腐儒”,暗示自己虽平凡无奇,但唯独喜爱古籍遗编,因为它们不会欺骗他。这表现了诗人对学术研究的热爱和执着,以及对于知识真实性的追求。
颔联“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诗人感叹时光流逝,白发已经无情地侵占了他的老年。然而,他依然热爱学习,青灯下的阅读让他感受到了儿时的乐趣。这里通过对比白发与青灯,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在生活的热爱。
颈联“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进一步描绘了秋夜的景象。高大的梧桐树在秋风中摇曳,传来阵阵寒意;远处的鼓声不断,催促着诗人进入梦乡。这里通过对自然和声音的描写,营造了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氛围。
尾联“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诗人提到秋夜渐长,饥饿感开始侵袭。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感到沮丧或不安,而是选择用一杯山药琼糜来填饱肚子。这里通过描绘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情感深沉而真挚,通过对秋夜景象和个人生活状态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学术研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的赏析二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秋夜读书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问的热爱。
首联“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以自嘲的口吻开头,诗人称自己为“腐儒”,感叹自己平凡的生活,但对遗留下的书卷却感到欣慰,因为它们不会欺骗自己。
颔联“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通过对比,一方面感叹岁月无情,白发渐生,另一方面回忆起儿时读书的情景,青灯下的学问仍然回味无穷。
颈联“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以秋夜的景象衬托出读书的专注,高高的梧桐树传递着寒意,远处的鼓声提醒着夜深,但诗人仍沉浸在书中。
尾联“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以幽默的笔触结束,秋夜漫长,饥饿袭来,诗人以一杯山药粥充饥,幽默地将简单的饮食比作珍贵的“琼糜”。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的赏析三
这是一首充满了感慨和怀旧情怀的诗歌。以下是逐句的赏析: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开篇两句,诗人先以自嘲的口吻表达了自己作为学者的平凡无奇,但同时也表示了对古籍的深深喜爱和信赖。他把自己比作“腐儒”,意味着自己虽然学识不精,但仍热爱学习,尤其珍视那些古老的书籍,认为它们不会欺骗自己。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接下来的两句,诗人通过对比白发和青灯,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人生变迁的感慨。白发象征着老去和衰老,而青灯则让人回想起儿时夜晚读书的情景。诗人感叹时光的无情,但也从青灯中找到了一种怀旧和安慰。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这两句描绘了秋夜的景象。高大的梧桐树在寒风中摇曳,发出策策的声响,而远处的鼓声则像是催促着人们进入梦乡。这种景象既表现了秋夜的宁静和寒冷,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夜晚的来临。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最后两句,诗人将话题转向了秋夜的饥饿和食物。他感叹秋夜的漫长和饥饿的折磨,但同时也表达了对食物的喜爱和满足。一杯山药汤,对他来说就像是琼浆玉液一样美味。这里,诗人通过食物这一细节,再次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简单幸福的珍视。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对时间流逝、人生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简单幸福的珍视。诗中的意象丰富而生动,语言质朴而深刻,充满了诗人的怀旧情怀和人生感悟。
译文
我这个迂腐的读书人,生活平凡无奇,却唯独喜欢那些前人留下的书卷,因为它们不会欺骗我。岁月无情,白发逐渐侵占了我的老年生活,而在青灯下读书却仍然有儿时的味道。高大的梧桐树在风中发出“策策”的响声,传递着秋天的寒意;远处的鼓声“冬冬”作响,提醒着夜深人静,催促我该去休息。秋天的夜晚越来越长,饥饿感开始作祟,我倒上一杯山药粥,仿佛品尝着珍贵的美味。
注释
腐儒:迂腐的读书人,诗人自称,含自嘲之意。
遗编:指前人留下的著作。
青灯:古时以青蓑为灯罩的油灯,后常借指清苦的读书生活。
高梧:指高大的梧桐树。
策策:象声词,风摇动树叶发出的声音。
叠鼓:连续敲击的鼓声,这里指报时的鼓声。
冬冬:象声词,鼓声。
睡期:就寝的时间。
作祟:这里指饥饿感袭来,使人不安。
山药:一种食物,此处指用山药煮的粥。
琼糜:美称,指珍贵的粥。
拼音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音频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