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义里滞雨-音频朗读
赏析
崇义里滞雨的赏析一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在长安(今西安)感秋怀乡的游子形象,充满了深沉的思乡之情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落莫谁家子,来感长安秋。”开头两句就点明了主题,一个孤独的游子在长安感受到了秋天的萧瑟和寂寥。
“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这里描述的是游子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他在壮年时期就背井离乡,心中充满了羁旅的愁恨。甚至在梦中也会哭泣,仿佛一夜之间就白了头。
“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这两句描绘了游子在外的艰苦生活。他的马瘦弱不堪,只能以败草为食;雨水打湿了地面,形成了一道道寒冷的沟壑。这些景象都反映了游子生活的艰辛和困苦。
“南宫古帘暗,湿景传签筹。”这里的“南宫”可能指的是皇宫或某个重要的官署。这两句描绘了一种阴郁、潮湿的氛围,仿佛连皇宫的帘幕都显得昏暗无光。同时,湿漉漉的景色中传来了签筹的声音,给人一种冷清、寂寞的感觉。
“家山远千里,云脚天东头。”这两句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他的家乡远在千里之外,只能望着东方的天空,想象着家乡的山山水水。这种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让人感到无比的凄凉和无奈。
“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最后两句描述了游子在客帐中的梦境。他枕着剑匣入睡,梦中竟然还幻想着封侯拜相。这种梦境与现实的落差,更加凸显了游子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游子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对家乡的深深思考。诗中的情感深沉而复杂,既有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和痛苦,也有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向往。同时,诗中的景物描写也充满了诗意和美感,让人感受到秋天的萧瑟和寂寥。
崇义里滞雨的赏析二
孤独感:“落莫谁家子,来感长安秋”开篇即表达了诗人孤独的心境,以及对长安秋天的感慨。
壮年之恨:“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诗人自述壮年时的不得志,内心充满了遗憾和悲伤,甚至梦中也流下了泪水。
瘦马败草:“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通过瘦马和败草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生活的艰辛和环境的凄凉。
南宫景象:“南宫古帘暗,湿景传签筹”描绘了南宫古帘的昏暗和雨中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沉闷的氛围。
思乡之情:“家山远千里,云脚天东头”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家乡远在千里之外,而自己只能在云脚之下遥望。
忧眠枕剑匣:“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诗人在忧眠中枕着剑匣,客居他乡的帐篷中梦想着封侯,表达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内心的不甘。
崇义里滞雨的赏析三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落寞的游子在长安城的秋日里感受到的孤寂与羁旅之苦。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释:
“落莫谁家子,来感长安秋。”开篇两句直接点题,诗人自称是“落莫谁家子”,即一个落寞的游子,他来到长安,感受到了秋天的萧瑟与凄凉。
“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这里,诗人表达了自己在壮年时期就抱着羁旅之恨,这种深深的忧伤甚至让他在梦中哭泣,以至于头发都白了。这两句诗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接下来,诗人描绘了周围的环境。他的马瘦弱不堪,只能吃败草充饥;雨水夹杂着泡沫,飘落在寒冷的沟壑中。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环境的荒凉,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与孤寂。
“南宫古帘暗,湿景传签筹。”诗人又转向了宫廷的景象。南宫的帘幕昏暗,湿气弥漫,传递着时间的流逝(签筹是古代计时的工具)。这里,诗人用宫廷的凄凉与寂静来衬托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家山远千里,云脚天东头。”诗人开始思念远方的家乡。他的家山远在千里之外,只能看到天边的云彩。这里,“云脚”指的是云的底部,暗示着诗人对家乡的遥望与思念。
“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抱负与梦想。他在忧愁中入睡,枕着剑匣;在客栈的梦中,他梦想着封侯拜相。这两句诗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豪情壮志,同时也反衬出他现实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悲凉,通过描绘长安城的秋日景象和诗人的内心感受,展现了一个落寞游子在异乡漂泊的孤独与寂寞。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梦想,使得这首诗在悲凉中透露出一丝希望与憧憬。
译文
孤独的我,是谁家的孩子,来到长安感受这秋天的凄凉。壮年时内心充满了不得志的遗憾,梦中流下了泪水,仿佛一夜之间生出了白发。瘦弱的马匹在吃着败草,雨中的泡沫飘散在寒冷的沟渠里。南宫的古帘显得昏暗,湿润的景象中传来了计时的筹码声。家乡远在千里之外,而我只能在这云脚之下遥望东方的天空。在忧眠中枕着剑匣,客居他乡的帐篷中梦想着封侯。
注释
落莫:孤独。
羁恨:不得志的遗憾。
秣:喂马。
南宫:指皇宫。
签筹:古代用来计时或计数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