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来-音频朗读
赏析
秋来的赏析一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贺的《秋来》,是一首借咏秋景以抒哀怨的七言古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释:
首联“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描绘了秋天的凄凉景象。秋风中摇曳的桐树,其声令人惊心,使壮士感到痛苦。微弱的灯光下,络纬(一种秋虫)的鸣叫声,仿佛在哀悼寒素的季节。这里,诗人通过描绘秋景,烘托出内心的凄凉和痛苦。
颔联“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表达了诗人对书籍的珍视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青简指的是书籍,诗人问谁会阅读这些书籍,不让它们被蠹虫侵蚀,变成一堆无用的粉末。这里,诗人通过书籍的易朽,隐喻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颈联“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思念之情牵动着诗人的心肠,使他感到痛苦。在这冷雨之夜,诗人的灵魂仿佛被香气所吸引,去吊唁那些与书籍相伴的书客。这里,诗人通过“香魂”的意象,营造了一种神秘而凄美的氛围。
尾联“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将情感推向了高潮。诗人想象在秋天的坟墓中,鬼魂正在吟唱鲍照(鲍家)的诗歌。这些鬼魂的恨意化作了鲜血,渗透到了泥土中,使泥土变成了碧色。这里,诗人借用鲍照的典故,表达了对世间不公和人生苦难的深切感慨。同时,通过“恨血”和“土中碧”的意象,诗人将内心的痛苦和愤怒表达得淋漓尽致。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秋景为背景,通过描绘秋风、衰灯、络纬、书籍等意象,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凄凉和痛苦。同时,诗人借用典故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对人生短暂、无常和苦难的感慨以及对世间不公的愤怒。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凄美,是李贺诗歌中的佳作。
秋来的赏析二
秋风惊心:“桐风惊心壮士苦”开篇即以秋风扫过桐叶的声音,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惊动和悲苦。
寒夜萧索:“衰灯络纬啼寒素”形容昏暗的灯光下,纺织娘(络纬)的啼叫声更显秋夜的寒冷和萧索。
读书无用:“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中的“青简”指古代的竹简书,诗人感叹谁还会去翻阅那些古老的书籍,它们只能被蠹虫侵蚀,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忧虑。
思念之苦:“思牵今夜肠应直”形容诗人今夜的思念之情,如同肠子被拉直一般的痛楚。
雨冷香魂:“雨冷香魂吊书客”中的“香魂”指逝去之人的灵魂,诗人在秋雨中凭吊那些逝去的书生,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思。
鬼唱哀诗:“秋坟鬼唱鲍家诗”中的“鲍家诗”指鲍照的诗,诗人想象秋天的坟地里,鬼魂在吟唱鲍照的哀诗,营造了一种凄美的氛围。
恨血长存:“恨血千年土中碧”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之人的怀念和对生死无常的感慨,即使千年之后,恨意依然如碧血一般长存于土中。
秋来的赏析三
这首诗是《秋来》的节选,作者不详,但风格上接近唐代诗人李贺的“鬼才”特色,充满了奇幻和凄美的意象。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释: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凄凉而动人的场景。秋风中,桐树的叶子随风飘落,那萧瑟的风声让壮士感到心悸和悲苦。同时,在昏暗的灯光下,纺织娘(络纬)发出凄切的叫声,仿佛在诉说着寒素的凄凉。这里的“寒素”不仅指天气寒冷,也暗示了生活的艰辛和朴素。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这里的“青简”指的是青色的竹简,是古代用来写字的简牍。诗人感叹,谁还会去阅读这些竹简上的文字呢?那些珍贵的文献被束之高阁,任由书虫侵蚀,最终化为粉末,空留蠹洞。这表达了诗人对文化遗产被遗忘和忽视的深深忧虑。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念和孤独。他因为思念而牵肠挂肚,仿佛肠子都拉直了。在这冷雨夜中,他的灵魂仿佛化作了香魂,前来吊唁那些被遗忘的书籍和书客。这里的“香魂”既是对逝去生命的怀念,也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在秋天的坟墓旁,鬼魂们吟唱着鲍家的诗篇。这里的“鲍家”可能指的是晋代诗人鲍照,他的诗歌以豪放和深沉著称。鬼魂们用鲍照的诗篇来表达自己的悲愤和不平。他们的恨意化作鲜血,千年之后仍然渗透在泥土中,使泥土呈现出碧绿色。这既是对逝去生命的哀悼,也是对现实世界的强烈控诉。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凄凉、书籍的遗忘、鬼魂的悲歌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生命的怀念、对文化遗产的忧虑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批判。诗中的意象奇幻而凄美,充满了李贺式的“鬼才”特色。
译文
秋风扫过桐叶的声音,让我的心感到惊动和悲苦。昏暗的灯光下,纺织娘的啼叫声更显秋夜的寒冷和萧索。谁还会去翻阅那些古老的书籍,它们只能被蠹虫侵蚀。今夜的思念之情,如同肠子被拉直一般的痛楚。在秋雨中,我凭吊那些逝去的书生,他们的灵魂如同香气一般。秋天的坟地里,鬼魂在吟唱鲍照的哀诗。即使千年之后,恨意依然如碧血一般长存于土中。
注释
桐风:指秋风扫过桐叶的声音。
惊心:形容内心的惊动。
壮士:指诗人自己。
衰灯:昏暗的灯光。
络纬:一种昆虫,俗称纺织娘。
青简:古代的竹简书。
花虫:指蠹虫。
粉空蠹:指书籍被蠹虫侵蚀成粉末。
香魂:指逝去之人的灵魂。
鲍家诗:指鲍照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