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独酌·其二
唐代

李白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复制

完善

月下独酌·其二-音频朗读

赏析

月下独酌·其二的赏析一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诗人以宏大的宇宙观为背景,假设如果天地不爱酒,那么天空中就不会有酒星(即天上的星宿),地面上也不会有酒泉(指美酒)。通过这种假设,诗人反证了天地对酒的爱护,为下面表达自己对酒的喜爱做了铺垫。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既然天地都爱酒,那么诗人爱酒也就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了。这里表达了诗人对酒的热爱是理所当然的,是对天地自然之情的顺应。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诗人听说 清酒如同圣人,浊酒则像贤人。既然圣贤们都已饮酒,又何必去追求神仙般的生活呢?这里将饮酒与追求神仙相比,认为饮酒本身就是一种超凡脱俗的行为。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三杯酒下肚,就能通晓人生的真谛,喝上一斗酒,就能与自然融为一体。这里描绘了酒后的陶然境界,以及对自然和宇宙规律的感悟。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只要能体会到酒中的乐趣,就不必向那些清醒的人传达这种感受。这里反映了诗人的一种独享其乐的态度,酒中的趣味精神是那些未饮之人难以理解的。

复制

月下独酌·其二的赏析二
情感表达:李白通过对天地、圣贤、神仙的提及,将自己对酒的热爱提升到了一种哲学和精神的高度,表现出他对自由、超脱的向往。 象征手法: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比喻,如酒星、酒泉、清圣、浊贤等,使得诗句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语言风格:李白的诗风豪放不羁,这两句诗语言简练,意境开阔,充分展现了其个性化的诗风。 人生哲学:诗人通过饮酒来表达对人生的态度,认为酒能使人通晓大道,与自然和谐,这种思想体现了李白独特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这首诗是李白对酒文化的赞美,也是他对人生、自然和宇宙哲学思考的体现。

复制

月下独酌·其二的赏析三
首先,诗人以天地为喻,开篇即说“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这里,诗人将酒与天地相提并论,赋予酒以神圣的地位。通过夸张的手法,诗人表达了对酒的深深喜爱,也展示了他独特而浪漫的视角。 接着,“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这句诗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酒的热爱,他认为自己爱酒是顺应天地的意愿,是理所当然的。这种对酒的热爱,既是对个人情感的表达,也是对天地自然的敬畏。 然后,诗人以“清比圣,浊如贤”为喻,进一步赞美了酒。清酒和浊酒在这里分别被赋予了圣人和贤人的特质,使得酒在诗人的笔下不仅仅是饮品,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对贤圣的敬仰,他认为酒与贤圣相通,饮酒可以通达天地间的道理。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这句诗表现了诗人对世俗名利和神仙的轻视。他认为,既然贤圣都已经饮酒,享受酒中的乐趣,那么他又何必去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神仙呢?这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逍遥生活的向往。 最后,“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这几句诗是诗人对酒的最高赞美。他认为,饮酒可以通达大道,与自然合为一体,体验到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而这种乐趣,是那些清醒的人无法理解的,也不必向他们传达。这既是对酒的赞美,也是对自由、逍遥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哲理内涵,展现了诗人对酒的热爱与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由、逍遥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诗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都充满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让人深感其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复制

译文

如果天不爱酒,那么酒星就不会挂在天上。 如果地不爱酒,那么地上就不会有酒泉这样的地方。 既然天地都爱酒,那么我爱酒也是无愧于天地。 已经听说清酒可以与圣人相比,又听说浊酒可以与贤人相比。 既然贤圣都已经饮酒了,那我又何必去求神仙呢? 饮三杯酒就可以通达天地间的道理,饮一斗酒就可以与自然合为一体。 我只需享受酒中的乐趣,这些乐趣不必向清醒的人去传达。

复制

完善

注释

酒星:古代星宿名,古人认为酒星主管酒事。 酒泉:地名,在今甘肃省,传说此地有甘美的泉水,可酿酒,故得名。 清比圣:古人认为清酒可通圣,浊酒可通贤。这里用清酒比喻圣人,表示酒之清醇。 浊如贤:用浊酒比喻贤人,表示酒之质朴。 三杯通大道:古人认为酒可以通神,故饮三杯可通达天地间的道理。 一斗合自然:饮一斗酒,可与自然合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复制

完善

完善
*
邮箱:
*
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