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行
烛龙栖寒门,
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
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
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
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
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
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
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北风行-音频朗读
赏析
北风行的赏析一
这首《北风行》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之手,全诗通过对寒冷边塞地区恶劣气候和思妇愁怨的描写,深刻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生活的艰辛。
首句“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以烛龙栖息的极北之地为引子,描绘了那里终年不见阳光,只有烛龙的光亮照耀的奇异景象。这种环境设定不仅为全诗奠定了寒冷、荒凉的基调,也暗示了后文所要描述的艰苦生活。
接着,“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一句反问,进一步突出了北地的严寒和荒芜。北风呼啸,似乎连天都被其震撼,更凸显出此地的孤寂和冷酷。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燕山雪花的巨大,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北地的严寒气候。雪花如席般飘落,覆盖了整个轩辕台,这样的场景不仅令人感到寒冷,也让人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然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描述一位思妇的生活。她在寒冷的十二月里,停歌罢笑,双眉紧锁,显然是在思念着远在前线征战的丈夫。她倚门望着行人,心中充满了对丈夫的思念和担忧。这样的描写,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和深沉。
最后几句“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诗人通过描绘思妇家中的遗物——丈夫留下的箭袋和箭,以及她因不忍见物思人而将其焚毁的情景,进一步深化了思妇的愁怨和痛苦。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对战争的强烈不满和愤恨。结尾一句“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既是对战争无尽的痛恨,也是对人民苦难生活的深深同情。
总的来说,李白的《北风行》是一首充满了深情厚意的诗歌,通过生动具体的描写和深入骨髓的情感表达,深刻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生活的艰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北风行的赏析二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这两句诗描绘了北方的严寒景象。烛龙栖寒门,形容北方的寒冷,连烛龙都栖息在寒冷的地方。光曜犹旦开,则表达了即使在严寒中,阳光依然照耀。这两句诗通过对烛龙和光曜的描绘,展现了北方的寒冷和阳光的坚韧。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这两句诗表达了北风的威力。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意味着日月的光芒也无法驱散北风的寒冷。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则形容北风怒号着从天边吹来。这两句诗通过对日月的描绘,展现了北风的猛烈和威力。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这两句诗描绘了燕山的雪景。燕山雪花大如席,形容燕山的雪花巨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则表达了雪花一片片飘落在轩辕台上。这两句诗通过对燕山雪花的描绘,展现了雪景的壮观和美丽。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这两句诗表达了幽州思妇的悲伤。幽州思妇十二月,意味着在寒冷的十二月,幽州的妇女们停止了歌唱和欢笑。停歌罢笑双蛾摧,则形容她们因为悲伤而皱起了眉头。这两句诗通过对幽州思妇的描绘,展现了她们对亲人的思念和悲伤。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这两句诗表达了思妇对远行丈夫的思念。倚门望行人,意味着思妇倚在门前望着行人,希望丈夫能回来。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则表达了思妇对丈夫在长城上苦寒生活的同情和哀伤。这两句诗通过对思妇和长城的描绘,展现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和对丈夫辛苦生活的同情。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这两句诗描绘了丈夫出征时的情景。别时提剑救边去,意味着丈夫在离别时拿起剑去边疆救援。遗此虎文金鞞靫,则形容丈夫留下了带有虎纹的金色铠甲。这两句诗通过对提剑和虎文金鞞靫的描绘,展现了丈夫的英勇和忠诚。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这两句诗描绘了丈夫留下的箭。中有一双白羽箭,意味着铠甲中有一对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则表达了箭被遗忘在角落,蜘蛛在上面结网,布满了尘埃。这两句诗通过对白羽箭和蜘蛛网的描绘,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战争的残酷。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这两句诗表达了丈夫战死的悲剧。箭空在,意味着箭仍然在那里,但人已经不在了。人今战死不复回,则表达了丈夫已经战死,无法再回来。这两句诗通过对箭和战死的描绘,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对丈夫的哀悼。
北风行的赏析三
这首诗开篇即展现出北地荒寒、风雪交加的景象,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北地的严寒。接着,诗人通过描绘思妇的愁苦生活,进一步突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思妇停歌罢笑,双眉紧锁,每日倚门盼望征夫归来,却只能见到北风中飘落的雪花和行人匆匆的身影。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得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痛苦更加鲜明。
诗人在描绘思妇的生活时,巧妙地穿插了对遗物——丈夫留下的箭袋和箭的描写。这些遗物不仅是思妇思念征夫的载体,也是诗人表达对战争痛恨的媒介。最后,诗人以“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作结,既表达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和无奈,也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是一首描绘北地风雪的佳作,也是一首反映战争残酷、表达人民疾苦的深刻诗篇。
译文
烛龙栖息在极北之地,那里终年不见阳光,只有烛龙发出的微光照亮四周。为何日月之光都照不到这里呢?只有那漫天的北风在怒吼,仿佛从天上刮来。燕山的大雪纷纷扬扬,雪花大得就像一张张竹席,它们被北风吹得四处飘散,有的还飘落到了轩辕台上。
在幽州的十二月,一位思妇心中满是忧愁。她停止了歌唱,也不再欢笑,整日双眉紧锁,愁容满面。她每天倚着大门,凝望着过往的行人,心中思念着远在边疆征战的丈夫。想到丈夫在长城一带忍受着严寒和苦难,她感到无比哀伤。
丈夫离别时,手提宝剑,决心拯救边疆,保卫国家。他留下了一个虎皮金柄的箭袋,里面装着一对白羽箭。可是如今,箭袋和箭都还在,人却永远回不来了,他已经战死在边疆。思妇不忍再见到这些遗物,于是将它们焚烧成灰。
黄河再大,用土去填塞也终有填满之时;可是这北风吹刮着的雨雪和思妇心中的愁恨,却是无论如何也难以消除的啊!
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情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生活的艰难,体现了李白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注释
烛龙: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居住在极北之地,能够照耀幽暗。
寒门:指极北之地。
轩辕台:相传为黄帝轩辕氏所居之处,这里泛指北地的高台。
幽州:古地名,在今河北一带。
双蛾:指双眉。
别时提剑救边去:指思妇的丈夫离别时手持宝剑,前往边疆征战。
虎文金鞞靫:饰有虎纹的金色箭袋。
北风雨雪恨难裁:北风呼啸,雨雪纷飞,思妇的恨意难以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