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题小隐山书室

小径小桃深,红光隐翠阴。

是非不到耳,名利本无心。

笋迸饶当户,云归半在林。

何须听丝竹,山水有清音。

复制

完善

留题小隐山书室-音频朗读

赏析

留题小隐山书室的赏析一
这是一首描绘宁静自然景色的诗,以及诗人在其中所体验到的淡泊与宁静。我们逐句来解析: “小径小桃深,红光隐翠阴。”开篇两句,诗人描绘了一条小径两旁深邃的桃树,那鲜艳的红色花朵在翠绿的树叶中若隐若现,犹如一幅优美的画卷。这里的“红光隐翠阴”既表现了桃花的艳丽,又描绘了树木的茂盛,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视觉享受。 “是非不到耳,名利本无心。”这两句是诗人的内心独白,表达了他对于世间是非和名利的淡泊态度。他希望自己能够远离这些纷扰,不被其影响,过着平静而自由的生活。这种超脱的心态,也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真谛的深刻理解。 “笋迸饶当户,云归半在林。”接下来的两句,诗人继续描绘他所处的自然环境。新生的竹笋从门前冒出,云彩也在林中半隐半现。这些景象既展示了自然的生机与活力,也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他能够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也能在其中找到内心的宁静。 “何须听丝竹,山水有清音。”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他对于自然声音的喜爱和对于世俗音乐的淡漠。他认为,与其听那些人为制造的音乐,不如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山水之间的清音,更能让人心旷神怡,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自然世界。诗人在其中体验到了淡泊与宁静,也表达了他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复制

留题小隐山书室的赏析二
首句“小径小桃深,红光隐翠阴”描绘了诗人在小径中看到深藏的桃花,红光在翠绿的树荫中若隐若现,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春日景象。 “是非不到耳,名利本无心”表达了诗人远离尘世是非和名利纷争的心境,追求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笋迸饶当户,云归半在林”通过描述竹笋在门前迸发和云朵在林间归隐的景象,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何须听丝竹,山水有清音”最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声音的欣赏,认为这些声音比人为的音乐更加清新和悦耳,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高度赞美。

复制

留题小隐山书室的赏析三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自然且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般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超脱于世俗纷扰的宁静心境。 “小径小桃深,红光隐翠阴。”这两句描绘了一条小径深入桃林深处,鲜艳的桃花在翠绿的树叶中若隐若现,红绿相映,美不胜收。 “是非不到耳,名利本无心。”这两句直接表达了作者的心境。他不受外界是非的干扰,对名利也没有太多的追求和执着。这种超脱和淡泊的心态,使得他能够更专注于欣赏自然的美景和享受内心的宁静。 “笋迸饶当户,云归半在林。”这里,作者继续描绘周围的自然景色。新生的竹笋绕过门户,云朵回归山林之中,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和谐,没有任何人为的雕琢和干预。 “何须听丝竹,山水有清音。”丝竹是古代乐器的总称,这里代指音乐。作者认为,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根本不需要听任何音乐,因为山水本身就有最美的清音。这种清音,不仅指自然界的声音,更是指那种能够洗涤心灵、净化灵魂的宁静和美好。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的美景和表达作者的心境,展现了一个超脱于世俗纷扰、专注于自然和内心宁静的世界。这种世界,不仅让人感受到美的享受,更能够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复制

译文

小径旁的桃花开得深沉,红艳的光彩在翠绿的树荫中隐约可见。世间的是是非非进不了我的耳朵,对于名利我本就无心追求。竹笋在门前迸发,长得茂盛,云朵归去,半隐半现在林间。何必去听那些丝竹音乐,山水间自然有清新悦耳的声音。

复制

完善

注释

小径:指小路,这里指通往书室的小路。 小桃:指桃树,这里可能指书室周围的桃树。 深:形容小径的深远,也暗示了书室的幽静。 红光:可能指桃花的红色,或者夕阳的余晖。 隐翠阴:指树木的绿色阴影,"隐"字表现了树木的浓密,给人一种幽深的感觉。 是非:指世间的是非纷争。 耳:这里指耳朵,引申为听闻。 名利:指名利之心,即追求名利的欲望。 笋迸:指竹笋破土而出,"迸"字表现出竹笋生长的活力。 饶:指多,这里形容竹笋生长茂盛。 当户:指正对着书室的门口。 云归:指云彩聚集,这里可能指山间云雾缭绕。 半在林:形容云雾缭绕在山林之间,给人一种朦胧美的感觉。 何须:表示不需要。 丝竹:古代的弦乐和竹制管乐,这里泛指音乐。 山水:指自然景观,如山川河流。 清音:指自然界的声音,如鸟鸣、水流声等,给人以清新宁静的感觉。

复制

完善

完善
*
邮箱:
*
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