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驿台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复制

完善

望驿台-音频朗读

赏析

望驿台的赏析一
白居易的《望驿台》是一首表达离愁别绪的七言绝句。诗中以驿台为背景,通过对比家中窗前的柳树和驿台前的落花,描绘了居人与游子相互思念的情景,展现了诗人深切的同情和感慨。 首句“靖安宅里当窗柳”,诗人描绘了在家中靖安宅的窗前,有一株株垂柳。柳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离别和思念,这里的柳树既是实景,也寓意着居人对远行客的牵挂。 次句“望驿台前扑地花”,诗人将视角转到驿台前,落花满地,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尾声。落花无根,随风飘散,正如游子无依,浪迹天涯,这一景象与家中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句“两处春光同日尽”,诗人指出无论是家中还是驿台,春天的美景都在同一天结束。这句话不仅指出了时间的同步,也寓意着居人和游子的心情都在同一时刻陷入低谷。 尾句“居人思客客思家”,诗人直接点出了居人和游子相互思念的情感。居人在家中思念着远行的客人,而远行的客人也同样思念着家中的亲人。这种相互的思念形成了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感纽带。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离别的苦楚和思念的深切。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将对人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诗中的情感更加真挚和动人。 《望驿台》的赏析在于它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手法,将居人与游子的心情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诗中的柳树和落花,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离愁别绪的象征。白居易通过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于人生离别和思念的深刻理解,以及他作为诗人对人间情感的细腻捕捉。

复制

望驿台的赏析二
这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离别和思念的感慨。诗中情感细腻,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时间和空间的敏感以及对亲情和友情的珍视。 诗的开头两句“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描绘了两个不同地点的春天景色。窗前的柳树和驿台前的落花,都是春天的象征,但它们的出现地点不同,代表了不同的情感和心境。这里的“靖安宅”可能指的是诗人的家,“望驿台”则是人们送别的地方。 接下来的“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两句,诗人表达了虽然两处的春光都在同日消逝,但居住的人和在外的客人都各自思念着对方。这里的“居人”指的是留在家中的人,“客”则是指在外的游子,诗人通过这种对比,强调了离别带来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优美,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和对离别思念的抒发,传达了诗人对亲情和友情的珍视。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生活中美好时光的感慨和对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

复制

望驿台的赏析三
白居易的《望驿台》是一首富有情感与哲理的短诗。此诗描述了诗人与友人元稹在春日里对彼此深深的思念之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巧妙地表达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与共鸣。 首句“靖安宅里当窗柳”,诗人以靖安宅内的柳树为起点,勾画出一幅春日景象。当窗的柳树,嫩绿的柳枝随风摇曳,生机勃勃,春意盎然。这里的柳树不仅代表了春天的到来,也象征着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思念。 接着,“望驿台前扑地花”,诗人将视线转向远处的望驿台,那里的花朵盛开,满地都是,形成了一片绚丽多彩的花海。这盛开的花朵与首句的柳树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春日画卷,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友人所在之处的向往与思念。 第三句“两处春光同日尽”,诗人直接点出了两地虽远隔千里,但春光却是同时消逝,这里的“同日尽”不仅指春光,更是指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思念之情。这种情感的共鸣,使得两地的春光仿佛融为一体,相互呼应。 最后一句“居人思客客思家”,诗人将情感推向高潮。无论是留在靖安宅的居人,还是远在他乡的客人,都在深深地思念着对方。这种相互的思念,使得两人的情感得以超越空间的限制,紧密相连。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春日景色的描绘,巧妙地表达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与共鸣。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思念与对友情的珍视。此诗不仅展现了白居易高超的诗歌技艺,也展现了他深厚的情感世界和人文关怀。

复制

译文

在靖安宅的窗前,柳树随风轻摇;在望驿台前,花瓣铺满了地面。 两处的春光在同一天结束,留在家中的人思念着在外的游子,而游子也在思念着家。

复制

完善

注释

靖安宅:可能指的是诗人的家或一个安静的地方。 当窗柳:指窗前的柳树。 望驿台:古代供人休息、送别的高台。 春光:春天的景色和气息。 居人:留在家中的人。 客:在外的游子或旅客。

复制

完善

完善
*
邮箱:
*
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