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观刈麦-音频朗读
赏析
观刈麦的赏析一
《观刈麦》描绘了麦收时节农民的辛勤劳作,反映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深刻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诗中通过对农民在炎热夏日劳作的场景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的辛勤和坚韧,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不劳而获的惭愧和对农民的敬意。
诗的开头描述了麦收时节农民的忙碌,南风吹起,小麦成熟,一片金黄。接着,诗人描绘了妇女和孩子们也参与到劳作中,他们带着食物和饮水,去给在田间劳作的壮劳力送饭。诗中的“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生动地描绘了农民在酷热中劳作的情景,而“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则表现了农民对时间的珍惜和对劳作的执着。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了对贫苦农民的描写,他们因为家中的田地已经输税殆尽,只能在田间拾取遗留的麦穗来充饥。诗人听到他们的对话,感到深深的悲伤。最后,诗人反思自己的生活,虽然有官职和俸禄,却未曾亲自从事农桑,对农民的辛勤劳作感到愧疚。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描绘和对自己生活的反思,传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这首诗体现了白居易作为“诗魔”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艺术创作中追求社会公正和人文关怀的美学理念。
观刈麦的赏析二
《观刈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诗歌,通过对农民辛勤劳作和贫困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赏析:
情感真挚:诗中通过对农民辛勤劳作和贫困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诗中的“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一句,直接抒发了农民的艰辛和对生活的无奈。
人物形象:诗中的农民形象饱满,他们的勤劳、坚韧和贫困命运都通过诗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诗人通过农民的形象,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
社会现实:诗中通过农民的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诗中的“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一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贫困和农民的艰辛。
艺术手法: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形象地描绘了农民的辛勤劳作,而“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则象征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无奈。
语言特色:诗中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韵律感。诗中的对仗工整,如“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既富有音乐性,又具有画面感。
思想内涵:诗中的农民形象不仅仅是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描绘,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对人性的思考。诗人通过对农民的描绘,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总体而言,《观刈麦》以其真挚的情感、生动的人物形象、深刻的社会现实、精湛的艺术手法和简洁的语言,成为了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白居易通过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也传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观刈麦的赏析三
白居易的《观刈麦》是一首描绘农民劳作艰辛、生活困苦的现实主义诗篇。诗人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切的同情心,生动地描绘了农民在炎炎夏日中辛勤劳作的场景,同时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同情。
首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诗人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了农民劳作的艰辛和繁忙。五月是麦子成熟的季节,农民们为了收获,必须加倍努力。这样的描述,既展现了农民的生活状态,也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接下来,“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小麦成熟的景象。南风的吹拂,使得小麦一片金黄,覆盖在田陇之上。这样的描写,既增添了诗歌的生动性,也展现了农民们辛勤劳动的成果。
随后,诗人通过描绘妇姑、童稚、丁壮等不同身份的人们的劳作场景,进一步展现了农民劳作的艰辛和繁忙。无论是妇女还是儿童,无论是壮丁还是老人,都在为了收获而忙碌着。他们的身影在炎炎烈日下显得尤为疲惫和瘦弱,但他们仍然坚持着,只为了生活的继续。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诗人将视角转向了一位贫苦的妇女,她抱着孩子,右手捡拾着田里的麦穗,左臂悬挂着破旧的篮子。这样的描绘,更加深刻地展现了农民生活的困苦和艰辛。
最后,“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将自身的处境与农民进行了对比,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的同情和愧疚。他自问有何功德能够享受丰厚的俸禄和余粮,而农民们却生活在困苦之中。这样的对比,既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展现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同情。
整首诗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深沉,既描绘了农民劳作的艰辛和困苦,也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同情和理解。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农民的生活状态,也更加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幸福生活。同时,这首诗也启示我们要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译文
农民一年中很少有闲暇的时间,到了五月更是忙碌倍增。
夜里南风吹起,小麦覆盖了田埂,呈现出一片金黄。
妇女和姑娘们背着食物,小男孩带着水或酒,
他们一起去给在田间劳作的人送饭,壮年劳动力在南边的山冈上。
农民的脚被热气蒸烤,背被烈日灼烧,
他们劳作到极点,已经感觉不到炎热,只是珍惜夏日的漫长。
还有那些贫穷的妇女,抱着孩子坐在旁边,
右手拿着遗留的麦穗,左臂挂着破旧的筐子。
听她们相互交谈,听到的人都会为之感到悲伤。
家里的田地已经因为交税而失去,只能靠拾取这些麦穗来充饥。
我现在有什么功德?从未亲自从事过农桑。
作为官员,我每年有三百石的俸禄,年末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我深感愧疚,整日难忘。
注释
田家:指农民。
闲月:闲暇的月份。
南风:指夏季的风。
小麦覆陇:麦子成熟后覆盖在田埂上。
妇姑:妇女和姑娘。
荷箪食:背着装有食物的箪(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童稚:小男孩。
携壶浆:带着装有水或酒的壶。
饷田:给在田间劳作的人送饭。
丁壮:壮年劳动力。
足蒸暑土气:形容农民在炎热的土地上劳作,脚都被热气蒸烤。
背灼炎天光:形容农民背对着烈日劳作,背部被阳光灼烧。
力尽不知热:形容农民劳作到极点,已经感觉不到炎热。
贫妇人:贫穷的妇女。
秉遗穗:拾取遗留的麦穗。
敝筐:破旧的筐子。
家田输税尽:家中的田地因为交税而失去。
吏禄:官员的俸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