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江上作-音频朗读
赏析
晚秋江上作的赏析一
这首诗通过“万里穷秋客”开篇,立即将读者带入一个遥远而又凄凉的秋日景象。诗人以“萧条对落晖”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凄凉感,夕阳的余晖象征着一天的结束,也隐喻着生命的暮年。诗中的“烟霞山鸟散”和“风雨庙神归”展现了自然界和人文信仰的和谐共存,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最后,“那堪正砧杵,幽思想寒衣”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捣衣声成为了情感的触发点,使得整首诗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晚秋江上作的赏析二
《晚秋江上作》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诗人通过对晚秋景色的描绘,传达了自己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诗中的“地远蛩声切,天长雁影稀”不仅描绘了秋日的自然景观,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诗的结尾“那堪正砧杵,幽思想寒衣”则是情感的高潮,捣衣声成为了诗人情感的载体,将思念之情推向了极致。
晚秋江上作的赏析三
这首诗以晚秋的江上景色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诗中的“烟霞山鸟散,风雨庙神归”不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而“那堪正砧杵,幽思想寒衣”则是诗的点睛之笔,捣衣声成为了诗人情感的寄托,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真挚和深刻。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晚秋的凄凉美,也能够体会到诗人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译文
在遥远的深秋,我作为一位旅客,面对着夕阳的余晖感到凄凉。山中的鸟儿在云雾和彩霞中飞散,风雨中神灵似乎回到了庙宇。远处传来蟋蟀清晰而急促的叫声,天空中大雁的影子显得稀少。怎能忍受这捣衣的声音,它唤起了我深沉的思念,想念着远方的亲人,需要为他们准备寒衣。
注释
万里:形容距离非常遥远。
穷秋:指深秋,秋天的末尾。
客:指诗人自己,或泛指在外漂泊的人。
萧条:形容景象凄凉、冷落。
落晖:夕阳的余晖。
烟霞:指云雾和彩霞。
山鸟:山中的鸟。
散:指鸟群飞散。
风雨:指风雨交加的天气。
庙神:指庙中供奉的神灵。
归:指神灵降临或返回。
地远:指地方遥远。
蛩:指蟋蟀。
声切:声音清晰而急促。
天长:形容天空广阔。
雁影:指大雁飞行的影子。
稀:稀少。
那堪:怎能忍受。
正砧杵:指捣衣的声音,古代捣衣是妇女为远行的亲人准备衣物的一种方式。
幽思:深沉的思念。
寒衣:指冬天穿的厚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