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的赏析一
上片“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回忆了词人年轻时带领军队南渡长江的英勇事迹,展现了一派英姿飒爽的将军形象。“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描绘了夜晚燕兵检查兵器、清晨汉军射箭的紧张场面,表现了战争的激烈和士兵的警觉。
下片“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则转入对现实的感慨,词人回忆往昔,感叹自己已从英姿勃发的青年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者,岁月无情,壮志难酬。“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表达了词人对现实的无奈,曾经满怀壮志的军事策略,如今却只能换来邻家种植树木的书籍,反映了词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的赏析二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词人通过追忆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气概以及作者自己的沙场生涯,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词的上片“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词人回忆自己青壮年时期率领起义军渡江南下、转战大江南北的壮丽战斗生活,那时军队气势旺盛,军容极盛,如火如荼。词人用高昂雄壮的语调高度概括了那段英雄的战斗生活,表达了词人对当年抗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接下来的两句“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具体描写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生动地描绘了宋军将士们不畏强敌,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词的下片,笔锋陡转,现实与理想形成鲜明对比,词人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与无奈之中。“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词人追思往事,感叹如今的自己已是白发苍苍,无法再像年轻时那样征战沙场,实现自己的理想。这种无奈和失落,使词人倍感痛苦。最后一句“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更是将这种痛苦推向了高潮。词人用幽默自嘲的口吻,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他将自己的平戎策略比作无用的种树书,暗示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在现实中无法得到施展和认可,这种无奈和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整首词通过追忆和现实的对比,展现了词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词人用生动形象的描写和幽默自嘲的口吻,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同时也透露出他对国家兴衰的关切和个人的豪情壮志。这首词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的赏析三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词人借追忆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气概以及作者自己的沙场生涯,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词的上片,词人描绘了自己年轻时的英勇形象。他带领万夫旌旗,身穿锦襜,率领精锐的骑兵部队渡过长江,奔赴前线。燕兵夜晚整顿铠甲,而汉军则在早晨发射箭矢,战斗场面激烈而紧张。通过这一描绘,词人展现了他年轻时豪情壮志和英勇善战的风采。
词的下片,词人笔锋一转,开始感叹自己的现状。他追忆往事,感叹自己如今已经老去,春风无法再染白髭须。他将自己的万字平戎策,即平定边疆的策略,换得了东家种树书,即一些无用的闲书。这里,词人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愤和无奈。他有着平定边疆的雄心壮志,但现实却让他无法实现这一理想,只能将自己的才华用于无用之处。
整首词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了词人年轻时的英勇和现在的无奈,表达了他对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悲愤。同时,这首词也体现了辛弃疾作为一位爱国将领,对国家兴衰的关切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他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在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译文
年轻时我率领着千军万马,锦衣突骑,初次渡过长江。燕地的士兵在夜里整理着银色的箭袋,汉军的利箭在清晨划过长空。
追忆往昔的峥嵘岁月,感叹如今的自己,春风也染不黑这白髭须。曾经我撰写了数万字的军事策略,如今却只能换来邻家种植树木的书籍。
注释
鹧鸪天: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
锦襜:锦制的短衣。
突骑:突击的骑兵。
娖:整理。
银胡䩮:银色的箭袋。
金仆姑:箭名,这里泛指箭。
拼音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音频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