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复制

完善

读史-音频朗读

赏析

读史的赏析一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功名利禄和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开篇两句,诗人直抒胸臆,指出自古以来追求功名都是一件辛苦的事情,然而人们的行为和品德最终要交给谁去评判呢?这里暗示了历史上对于功名的评判标准可能存在争议,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如何评判人生价值的疑问。 “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接下来两句,诗人批评了历史上对于人物和事件的评判可能存在的错误和混乱。他认为,当时的环境可能并不清晰,导致评判存在误差,而后世的纷扰和混乱更是让真相变得更加模糊。这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批判态度。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这两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传承和人物评价的看法。他认为,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可能只是糟粕而非真正的精髓,而真正的人物精神和品质是难以用笔墨来完全描绘的。这反映了诗人对于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历史和文化传承的无奈和感慨。他认为,仅凭文字是难以完全表达高贤的意图和精神的,而他自己也只能在千秋万代的文字尘埃中独自守护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这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和文化传承的珍视和对于个人责任的承担。 整首诗情感深沉,思想深刻,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历史和文化的深入思考和独到见解。

复制

读史的赏析二
首句“自古功名亦苦辛”提出了功名追求背后的辛酸,暗示了成功的道路往往伴随着艰难与困苦。“行藏终欲付何人”则反映了诗人对于个人抱负和成就最终归属的疑问,表达了一种对身后事的超然态度。 “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批评了当时社会对历史和功绩的误解与曲解,指出了随着时间的流逝,真相往往被纷乱的世俗所模糊。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通过对比物质与精神的价值,强调了真正珍贵的精神财富往往难以通过物质形式如文字或画作来完全传达。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最后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追求与历史评价的看法,认为即使是伟大的贤者,其精神和意图也难以被后人完全理解,最终只能留于纸面上的记载。

复制

读史的赏析三
这首诗是一首对人生、功名与真实价值的深刻反思。以下是对每一句的详细解释: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功名的看法。自古以来,追求功名都是一件辛苦且充满挑战的事情。然而,当一切尘埃落定,所有的行为、成就和失败,最终都将由谁来评判、继承呢?这里诗人对功名的追求和人生的意义提出了疑问。 “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这两句进一步揭示了人们在追求功名过程中的困境。在当时,由于信息不明、环境复杂,人们很容易因误解或误导而做出错误的选择。而在现代,随着社会的纷乱和复杂化,更难以辨别真假,分清是非。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这两句诗对比了物质的传承与精神的表达。诗人认为,物质的东西(如“糟粕”)所传承的并非真正的美好,而精神的东西(如“丹青”所描绘的)则难以用物质形式完全表达。这里诗人强调了精神的价值,认为它是超越物质、难以用言语或物质形式完全表达的。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高贤(即历史上伟大的智者或贤人)的敬仰和对他们思想的珍视。诗人认为,仅仅通过文字(即“纸上尘”)来传承高贤的思想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文字无法完全表达他们的思想深度和广度。然而,尽管如此,诗人仍然愿意独自守护这些珍贵的思想,让它们流传千秋。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功名和真实价值的深刻反思。他认为,追求功名是辛苦且充满挑战的,而真正的价值在于精神而非物质。他敬仰历史上的高贤,珍视他们的思想,并愿意独自守护这些珍贵的思想,让它们流传千秋。

复制

译文

自古以来,追求功名就是一个充满辛酸的过程,个人的行动和隐退终究要留给谁呢?在当时,即使在昏暗不明的环境中也容易接受错误,到了后世,世俗的纷扰更是使得真相变得混乱。那些流传下来的糟粕并非精华之美,而真正的精神是难以通过绘画来表达的。个人的微小努力怎能完全表达贤者的意义,最终只能独自守护着流传千秋的纸上尘埃。

复制

完善

注释

功名:功业和名声。 行藏:行为和隐退,这里指个人的行为和成就。 付何人:交给谁,留给谁。 当时:指历史上的某个时期。 黮暗:昏暗不明。 承误:接受错误。 末俗:指当时的社会风气。 纷纭:混乱的样子。 糟粕:指粗劣无用的部分。 丹青:古代绘画所用的红绿颜料,这里指绘画。 区区:形容小,这里指个人。

复制

完善

完善
*
邮箱:
*
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