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二首-音频朗读
赏析
悯农二首的赏析一
这首诗通过对比春天播种和秋天收获的情景,揭示了农民辛勤劳动却仍然贫困的现实。诗人用“四海无闲田”和“农夫犹饿死”的强烈对比,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控诉。
悯农二首的赏析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两句诗,生动描绘了农民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场景,汗水滴落的形象,让人感受到农民劳动的艰辛。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则引人深思,提醒人们珍惜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
悯农二首的赏析三
李绅的《悯农二首》不仅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农民辛勤耕作,却仍然生活在贫困之中,这与统治者的奢侈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诗人通过这首诗,呼吁人们关注农民的困境,思考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译文
春天播下一颗谷粒,到了秋天就能收获成千上万的谷粒。全国的土地都被耕种,没有一块是空闲的,但农民们还是常常挨饿。
在烈日当头的中午,农民们在田间劳作,汗水滴落在禾苗下面的土地上。有谁知道,我们餐桌上的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注释
春种一粒粟:春天播种一颗谷粒。
秋收万颗子:秋天收获成千上万的谷粒。
四海:古代指中国四周的海域,这里泛指全国。
无闲田:没有空闲的土地。
农夫:农民。
犹:仍然。
饿死:饿死。
锄禾:锄地,指在田间劳作。
日当午:太阳当空,指中午时分。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落在禾苗下面的土地上。
盘中餐:指人们餐桌上的饭菜。
粒粒:每一颗谷粒。
皆辛苦:都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