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复制

完善

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音频朗读

赏析

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的赏析一
这首词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诗,它通过对芭蕉的描绘,巧妙地表达了词人的离愁别绪和孤寂情怀。 上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描述了窗前种植的芭蕉树,其树荫覆盖了整个庭院。这里的“阴满中庭”不仅描绘了芭蕉树茂盛的景象,也暗示了词人内心的孤寂和凄凉。接下来,“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进一步描绘了芭蕉叶的舒展和卷曲,同时也暗示了词人内心的波澜和思绪。 下片“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则转入了对雨声的描绘。词人伤心地躺在枕上,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这些雨声不仅打湿了她的床铺,更打湿了她的心。这里的“点滴霖霪”形容雨声细密而连续,仿佛与词人的心情相互呼应。接着,“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则表达了词人的无奈和哀愁。作为一个北方人,她不习惯这样的南方雨声,更不习惯在这样的雨声中独自承受孤寂和凄凉。 整首词情感深沉,意境凄美。词人通过对芭蕉和雨声的描绘,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离愁别绪和孤寂情怀。同时,她还运用了象征和暗示等手法,使得整首词更加含蓄而富有韵味。这首词不仅展现了李清照高超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她深刻的人生感悟和情感体验。

复制

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的赏析二
这首词以芭蕉树为吟咏对象,通过对芭蕉树的描绘,表达了词人对往昔时光的怀念和对孤独生活的感慨。 首句“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描绘了窗前的芭蕉树,其茂盛的枝叶遮蔽了庭院,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 “阴满中庭”的重复使用,加强了芭蕉树荫蔽庭院的效果,也暗示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则通过芭蕉叶的舒卷,表现了芭蕉树的生机和活力,馀清则形容芭蕉树带来的清新和宁静。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表现了词人在深夜听到雨打芭蕉的声音,雨声点点滴滴,连绵不绝,霖霪形容雨水不断,进一步强化了词人的愁绪。 “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最后以词人听雨的情景作结,愁损形容极度忧愁,北人指北方来的人,即词人自己,不惯起来听则表现了词人对雨声的无奈和烦躁。

复制

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的赏析三
这是一首描绘芭蕉树与雨夜愁思的词,通过对窗前芭蕉树的细腻描写,以及雨夜中词人内心的感受,展现了一种深沉的愁绪。 词的上阕,“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描绘了窗前的一株芭蕉树,它的叶片舒展,树荫覆盖了整个中庭。这里的“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不仅描绘了芭蕉树的形态美,更赋予了芭蕉树一种清新、优雅的气质。这种描写既展现了词人对于芭蕉树的喜爱,也暗示了词人内心的情感状态,为下阕的愁思做了铺垫。 下阕,“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则直接表达了词人在雨夜中的愁思。词人躺在枕上,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感到无比的伤心。这里的“点滴霖霪”不仅描绘了雨声的细密和连绵,更表现了词人内心的愁绪如同这雨声一般,连绵不绝,难以排遣。而“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则揭示了词人作为一个北方人,对于这种南方特有的连绵雨声感到不适和愁苦。这种愁苦不仅来自于雨声本身,更来自于词人对于家乡的思念和对于现状的无奈。 整首词以芭蕉树和雨声为媒介,巧妙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愁思。芭蕉树的清新和优雅与雨声的连绵不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词人内心的愁苦。同时,词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愁绪的雨夜世界,让人感受到了词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复制

译文

不知是谁在窗前种下了芭蕉树,其茂盛的枝叶遮蔽了庭院。芭蕉叶一片又一片,一叶连着一心,舒卷自如,带来了不尽的清凉。 深夜时分,我满怀伤心地躺在枕上,听到了雨水打在芭蕉叶上的声音,点点滴滴,连绵不绝。这愁人的雨声,让北方来的人感到极度忧愁,我不习惯在这样的雨夜起来聆听。

复制

完善

注释

窗前:窗户的前面。 谁种:谁栽种。 芭蕉树:一种植物,叶子大而长,常用于庭院中。 阴满中庭:树荫布满了庭院的中央。 叶叶心心:每一片叶子都像心形。 舒卷:展开和卷起。 馀清:剩余的清新。 伤心:心情悲伤。 枕上:枕头上。 三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指子夜时分,大约是晚上11点到凌晨1点。 雨:下雨。 点滴霖霪:形容雨滴细小而连绵。 愁损:因忧愁而感到损伤。 北人:北方人,这里可能指的是作者自己,李清照是山东人,属于北方。 不惯:不习惯。

复制

完善

完善
*
邮箱:
*
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