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丽·咏白菊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多丽·咏白菊-音频朗读
赏析
多丽·咏白菊的赏析一
这首词是一首咏物词,赞美的是白菊花。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白菊花描绘得栩栩如生,同时也寄寓了词人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开篇即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小楼寒冷,长夜漫漫,帘幕低垂,似乎预示着将有不幸降临。果然,无情的风雨摧残了白菊花的美丽,让它遭受了损伤。
接着,词人用一系列典故来描绘白菊花的美丽与独特。“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这些典故分别代表了历史上著名的美女和风流韵事,但词人认为,这些都无法与白菊花相提并论,因为白菊花有着自己独特的美丽。
“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词人进一步将白菊花与历史上的两位名人屈原和陶潜相提并论,认为白菊花的风韵与这两位名人正好相契合。屈原是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以其高尚的情操和卓越的才华著称;陶潜则是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和隐士,以其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而著称。词人将白菊花与这两位名人相提并论,既表达了对白菊花的高度赞美,也寄寓了自己对高尚情操和超脱世俗的向往。
下阕中,“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词人描绘了白菊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清幽芬芳的情景。这种情景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美好的氛围。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随着秋天的深入,白菊花逐渐变得清瘦如玉,但它依然向人展现出无限的依恋之情。这种情感让人感受到一种凄美、动人的力量。
“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词人用两个典故来进一步描绘白菊花的情感。汉皋解佩讲的是郑交甫在汉皋遇见两位神女,赠他玉佩的故事,这里用来比喻白菊花的高洁与神秘;纨扇题诗则讲的是班婕妤因赵飞燕得宠而失宠,作《团扇诗》以自伤的故事,这里用来比喻白菊花的哀怨与无奈。
“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词人用自然景象来描绘白菊花的遭遇。朗月清风下,白菊花展现出它的美丽;然而浓烟暗雨中,它却遭受了摧残。这种遭遇让人不禁感叹自然界的无情与残酷。
“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词人表达了对白菊花的深深爱惜之情,但同时也意识到白菊花终将凋零的命运。这种无奈与感慨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悲哀。
“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最后三句,词人借用了陶渊明的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陶渊明曾在《饮酒》诗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词人借用这一典故来表达自己对超脱世俗、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同时他也认为人情虽然美好但世事无常,与其怀念过去不如珍惜当下。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咏物的方式表达了词人对白菊花美丽与哀愁的赞美同时也寄寓了自己对高尚情操和超脱世俗的向往以及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多丽·咏白菊的赏析二
这首词以白菊为吟咏对象,通过对白菊的描绘,表达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首句“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描绘了夜晚的景象,小楼中寒冷,帘幕低垂,营造了一种静谧的氛围。
“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表现了风雨对白菊的摧残,琼肌比喻白菊的花瓣,揉损表现了风雨的无情。
“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通过对比,表现了白菊的独特之美,既不似杨贵妃的醉脸,也不似孙寿的愁眉。
“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则进一步强调白菊的独特,即使历史上著名的韩令偷香和徐娘傅粉,也无法与白菊相比。
“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通过历史上的屈平和陶渊明,表现了白菊的高洁和超然。
“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以微风和清芬,表现了白菊的芬芳和魅力。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描绘了秋天即将过去,白菊依然清丽动人,依依不舍。
“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通过汉皋解佩和纨扇题诗的典故,表现了白菊的哀愁和多情。
“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表现了白菊在不同天气下的姿态,无论是明月清风,还是浓烟暗雨,白菊都展现出憔悴之美。
“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表达了词人对白菊的爱惜之情,但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最后以泽畔东篱的菊花作结,表现了词人对白菊的偏爱,无需再回忆其他花卉。
多丽·咏白菊的赏析三
这是一首优美的词作,通过对花的细腻描绘,寄托了词人的情感与思绪。下面是对这首词的赏析:
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花的形象与特质。首句“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营造了一种静谧而略显清冷的氛围,为后面的描绘做了铺垫。接下来,“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则表达了词人对花朵受到风雨摧残的惋惜之情。紧接着,词人用一系列历史人物和典故来形容这朵花,如“贵妃醉脸”、“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但都觉得不够新奇贴切。最终,词人认为这朵花与屈原、陶潜的风韵最为相宜,这既是对花的赞美,也暗示了词人自身的情感倾向。
下阕则进一步描绘了花的美丽与哀愁。首句“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展现了花的香气与风姿。接着,“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则表达了花随着秋日的深入,逐渐凋零,但仍向人展示着依依之情。词人用“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来形容花的哀愁与无奈,这种情感不仅是对花的描绘,也反映了词人内心的情感波动。最后,“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则表达了词人对花遭遇自然无情摧残的感慨与同情,同时也暗含了对人生无常的喟叹。
整首词以花为媒,寄托了词人的情感与思绪。词人通过对花的描绘,表达了对美的追求与赞美,同时也抒发了对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的感慨。词中的“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则体现了词人超脱尘世的情怀,表达了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词作。
译文
小楼中寒冷,夜晚漫长,帘幕低垂。可恨那萧瑟的风雨,无情地在夜晚摧残着白菊的花瓣。白菊既不似杨贵妃醉酒后的红脸,也不似孙寿忧愁时的愁眉。历史上的韩令偷香、徐娘傅粉,都无法与白菊相比。仔细观赏,白菊的风韵与屈平陶令的高洁相得益彰。微风吹起,白菊的芬芳不减荼蘼。
秋天即将过去,白菊依然清丽动人,依依不舍。它似忧愁凝聚在汉皋台,又似泪水洒在班婕妤的纨扇上。无论是明月清风,还是浓烟暗雨,白菊都展现出憔悴之美。虽然爱惜白菊,但不知道从今往后,还能保留多久。人们喜爱白菊,又何必再去回忆其他花卉,白菊就如泽畔东篱的菊花一样令人喜爱。
注释
多丽: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
琼肌:比喻白菊的花瓣。
屈平:即屈原。
陶令:即陶渊明。
酴醿:一种花卉,又称荼蘼。
汉皋解佩:指汉皋台,相传为周穆王与西王母相会处,后用以比喻男女相会。
纨扇题诗:指班婕妤在纨扇上题诗以自述其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