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己亥杂诗·九十六的赏析一
“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这两句诗描述了诗人年轻时击剑和吹箫的场景,同时寓意着年轻时的豪情壮志和内心的情感世界。击剑象征着锐气与英勇,吹箫则代表了内心的柔情与雅致。然而,诗人却用“一例消”三字,表达了这一切都已消逝,无论是外在的剑气还是内心的箫声,都已经不再存在。
“谁分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集今朝。”后两句诗,诗人以“归棹”象征着自己的归隐,同时也暗示了人生旅途的结束。诗人在经历了世事沧桑后,感受到了人生的苍凉。而“万千哀乐集今朝”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各种情感的深深体验,无论是欢乐还是哀愁,都集中在了今天。这里的“今朝”不仅指现在这一刻,也暗含了诗人对整个人生的感慨。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年轻时豪情壮志和内心世界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沧桑的深深感慨。诗中充满了对过去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无奈,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人生的深深体悟。
己亥杂诗·九十六的赏析二
诗人在这首诗中回忆了自己的少年时代,那时既有击剑的豪迈,也有吹箫的柔情,象征着青春的激情与梦想。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无论是剑气还是箫心,所有的壮志与柔情都逐渐消散。接着,诗人提出了“谁分苍凉归棹后”,意指在经历了人生的风浪后,归舟时的苍凉感谁人能解。最后,“万千哀乐集今朝”,表达了诗人对所有悲喜情感在当下集结的感慨,也许是对过往经历的一种回顾和总结。
己亥杂诗·九十六的赏析三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的第九十六首,题为《少年击剑更吹箫》。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沉感慨和对过去的追忆。
“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这两句描述了诗人年轻时既擅长击剑又擅长吹箫的情景。剑,象征着刚毅和决断;箫,则代表着柔情和深思。然而,无论剑的刚强还是箫的柔情,在时间的消磨下,都逐渐消散,表达了诗人对青春和激情消逝的感慨。
“谁分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集今朝。”这两句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他感叹世事无常,人生如梦。在经历了世事的沧桑和人生的起伏后,他感到一种深深的苍凉。而所有的哀乐和感慨,都凝聚在了今天的这一刻。这里的“归棹”指的是归舟,象征着人生的归途,暗示着诗人对生命旅程的反思和感慨。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青春和世事的深沉感慨。他通过击剑和吹箫这两个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生动地描绘了自己年轻时的风采和激情。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都逐渐消散,只留下了深深的感慨和回忆。诗的最后两句,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让人感受到他对人生的深深思索和感慨。
译文
少年时代我击剑也吹箫,剑的豪迈和箫的柔情都一样地随风而逝了。谁能理解在归舟之后的那份凄凉感?无数的悲伤与快乐,今天都集结在了一起。
注释
击剑:古代武艺之一,这里也象征年轻时的豪情壮志。
吹箫:古代文娱活动之一,这里也象征文人的柔情与艺术情怀。
一例消:一样地消失了。
谁分:谁理解。
苍凉:形容一种凄凉、寂寞的感觉。
归棹:归舟,指乘舟归来。
万千哀乐:指无数的悲伤与快乐。
集今朝:集结在今天。
拼音
己亥杂诗·九十六-音频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