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浑将军出塞
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
子孙相承在朝野,至今部曲燕支下。
控弦尽用阴山儿,登阵常骑大宛马。
银鞍玉勒绣蝥弧,每逐嫖姚破骨都。
李广从来先将士,卫青未肯学孙吴。
传有沙场千万骑,昨日边庭羽书至。
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
意气能甘万里去,辛勤判作一年行。
黄云白草无前后,朝建旌旄夕刁斗。
塞下应多侠少年,关西不见春杨柳。
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
远别无轻绕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诗。
送浑将军出塞-音频朗读
赏析
送浑将军出塞的赏析一
这首诗通过送别浑将军出塞的场景,展现了边疆将领的英勇和军队的强大。诗中通过对浑将军家族的描述,表现了其家族世代在朝廷和民间的传承,以及对边疆的忠诚。同时,通过对军队装备和战斗场景的描绘,展现了军队的强大和将领的勇猛。诗中还通过对边塞景色的描写,传达了边疆艰苦的环境和士兵的辛劳。整首诗充满了对将领和士兵的赞美之情,展现了诗人对国家边疆安全的关切。
送浑将军出塞的赏析二
这首诗以送别浑将军出塞为背景,通过对浑将军家族的描述,表现了其家族的显赫地位和对国家的忠诚。诗中通过对军队装备和战斗场景的描绘,展现了军队的强大和将领的勇猛。同时,通过对边塞景色的描写,传达了边疆艰苦的环境和士兵的辛劳。诗中还通过对李广和卫青的提及,表现了不同将领的战斗风格和军事思想。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诗人对国家边疆安全的关切和对将领士兵的赞美。
送浑将军出塞的赏析三
《送浑将军出塞》是高适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通过送别将军的情境,表达了对边塞将士的敬仰和对战争的深刻思考。诗中“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开篇就点明了将军的显赫地位和家族的荣耀。接着,诗人用“子孙相承在朝野,至今部曲燕支下”来说明将军家族的世代传承和在边疆的重要作用。诗中的“控弦尽用阴山儿,登阵常骑大宛马”等句,不仅描绘了士兵们的勇猛,也反映了唐朝的军事实力。而“李广从来先将士,卫青未肯学孙吴”则通过历史上的名将来衬托将军的英勇。最后,诗人以“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来表达对将士们的敬佩和对战争的无奈。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雄浑,是边塞诗中的佳作。
译文
将军家族显贵,兵力强大,汉朝已经出现了像浑邪王这样的边疆将领。家族世代在朝廷和民间传承,至今军队还在燕支地区。射箭的都是阴山的子弟,上阵骑马的都是大宛的良马。马鞍和马勒都是用贵重材料制成的,马鞍上绣有精美的图案。每次跟随勇猛的将领征战,都能击败敌军。李广总是身先士卒,卫青却不愿学习孙武和吴起的兵法。传说战场上有千万骑兵,昨天边关的急报传来。城头的号角响了三四声,宝剑在匣中日夜作响。英勇的气概能让人远行万里,辛勤的征战就像一年的行程。边塞的景色是黄云和白草,没有前后之分,早晨升起军旗,晚上敲击信号鼓。边塞应该有很多勇敢的青年,关中地区却看不到春天的柳树。参军时问自己跟随的是谁,舞剑唱歌正当时。长时间的离别不要轻视朝廷的策略,平定边疆后要早些寄出仲宣的诗。
注释
将军:指浑将军,诗中所送别的对象。
族贵:家族显贵。
兵强:指军队强大。
汉家:指汉朝。
浑邪王:汉代匈奴的王号,这里泛指边疆的将领。
子孙相承:指家族世代继承。
朝野:朝廷和民间。
部曲:指军队的编制单位。
燕支: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一带。
控弦:指射箭。
阴山:指阴山山脉,位于今内蒙古。
大宛马:指产自大宛国(今乌兹别克斯坦一带)的良马。
银鞍玉勒:指马鞍和马勒都是用贵重材料制成的。
绣蝥弧:指马鞍上绣有精美的图案。
嫖姚:古代对勇猛的将领的称呼。
骨都:指敌军。
李广:西汉名将,以勇猛著称。
卫青:西汉名将,以智谋著称。
孙吴:指孙武和吴起,古代著名的军事家。
沙场:战场。
羽书:指军情急报。
画角:古代军中的一种号角。
匣里宝刀:指珍藏的宝剑。
昼夜鸣:形容宝剑锋利,仿佛能发出声音。
意气:指英勇的气概。
黄云白草:形容边塞的景色。
旌旄:军旗。
刁斗:古代军中的一种信号鼓。
侠少年:指勇敢的青年。
关西:指古代的关中地区,今陕西一带。
春杨柳:春天的柳树,象征春天的景色。
从军:指参军。
击剑:指舞剑。
酣歌:尽情歌唱。
远别:指长时间的离别。
绕朝策:指朝廷的策略。
平戎:指平定边疆。
仲宣:指仲宣子,古代的一位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