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中作
唐代

高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复制

完善

蓟中作-音频朗读

赏析

蓟中作的赏析一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边疆的所见所感,通过对边城萧条景象的描写,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不安。诗人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安定边疆策略的渴望,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诗中的“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表达了诗人对将领们得到皇帝赏识的复杂心情,既有对将领们功绩的肯定,也有对战争无法彻底平息的无奈。最后一句“归来独闭门”则透露出诗人对现实的失望和对个人命运的沉思。

复制

蓟中作的赏析二
《蓟中作》以边塞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刻反思。诗中“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两句,生动地描绘了诗人骑马穿越沙漠,登上边塞的景象,表现了边塞的辽阔和荒凉。接着,“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通过对比白天的明亮与黄沙的昏暗,加深了边城的凄凉之感。诗中的“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反映了诗人对战争的忧虑和对敌人的警惕。而“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定边疆政策的信任,同时也流露出对将领们能否真正实现这一目标的怀疑。最后,“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以诗人的个人情感作为结尾,表达了他对历史英雄事迹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复制

蓟中作的赏析三
这首诗通过边塞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和平的向往。诗的开头“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以动态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在边疆的行进,而“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则通过边城的萧条和黄沙的昏暗,传达了战争带来的荒凉和压抑。诗中的“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担忧,而“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则反映了诗人对国家政策的肯定,同时也暗示了对将领们能否真正安定边疆的疑虑。最后,“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以诗人的个人情感作为结束,表现了诗人对历史英雄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失望,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沉思。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是边塞诗中的佳作。

复制

译文

我骑马从沙漠中出发,长途跋涉登上边疆的城墙。 边疆的城镇显得多么冷落,白天里黄沙遮天蔽日。 每当我来到战争发生的地方,总是忧虑着敌人的反复侵扰。 难道没有安定边疆的策略吗?各位将领已经得到了皇帝的赏赐。 我心中忧郁,回想起孙武和吴起的事迹,回到家中,独自关上门。

复制

完善

注释

策马:驱马,骑马。 自:从。 沙漠:广阔的沙地,这里指边疆的荒漠地带。 长驱:远行,长途跋涉。 登:登上。 塞垣:边疆的城墙。 边城:边疆的城镇。 萧条:冷落,不繁荣。 白日:白天。 黄云:指沙尘暴中的黄色沙尘,比喻战乱。 昏:昏暗,不明亮。 一到:每当。 征战处:战争发生的地方。 愁:忧虑,担心。 胡虏: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称呼,这里指敌军。 翻:反复,这里指战争的反复。 岂无:难道没有。 安边书:指安定边疆的策略或文书。 诸将:各位将领。 承恩:接受皇帝的恩典或赏赐。 惆怅:心情忧郁,不快乐。 孙吴:指孙武和吴起,古代著名的军事家。 事:事迹,这里指军事上的功绩。 归来:回来。 独:独自。 闭门:关上门,比喻隐居或不与外界交往。

复制

完善

完善
*
邮箱:
*
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