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陇
唐代

高适

陇头远行客,陇上分流水。

流水无尽期,行人未云已。

浅才通一命,孤剑适千里。

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

复制

完善

登陇-音频朗读

赏析

登陇的赏析一
这首诗通过“陇头远行客”开篇,直接将读者带入诗人的旅途之中。诗人以陇山为背景,用“分流水”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借流水的无尽来比喻人生的漫长和未知。接下来的“行人未云已”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即使没有明说,但已经感受到了深深的乡愁。诗中的“浅才通一命”和“孤剑适千里”展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谦虚和对旅途的坚定,即使才能有限,也要勇敢地去追求和探索。最后,“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则是诗人对家乡的深情怀念和对知己的感激之情的表达,整首诗充满了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思考和对情感的真挚表达。

复制

登陇的赏析二
《登陇》这首诗通过诗人自身的旅行经历,表达了对远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知己的感激。诗中“陇头远行客”和“陇上分流水”两句,以陇山为背景,勾勒出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观,同时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漂泊。“流水无尽期”和“行人未云已”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流水的无尽象征着人生的漫长和不可预知,而行人的未言之语则透露出内心的无奈与深沉。诗的后半部分,“浅才通一命”和“孤剑适千里”展现了诗人的自我认知和对旅途的坚定,即使才能有限,也要勇敢地去追求和探索。最后两句“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则是对家乡的深情怀念和对知己的感激之情的表达,整首诗充满了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思考和对情感的真挚表达。

复制

登陇的赏析三
这首诗是诗人高适在登陇山时所作,通过登高远望,引发了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思考。诗中的“陇头远行客”和“陇上分流水”两句,不仅描绘了陇山的壮丽景色,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漂泊。诗人以“流水无尽期”来形容人生的漫长和未知,而“行人未云已”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即使没有明说,但已经感受到了深深的乡愁。诗的后半部分,“浅才通一命”和“孤剑适千里”展现了诗人的自我认知和对旅途的坚定,即使才能有限,也要勇敢地去追求和探索。最后,“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则是对家乡的深情怀念和对知己的感激之情的表达,整首诗充满了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思考和对情感的真挚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对家乡、对知己的深刻感悟。

复制

译文

在陇山的山顶,我这位远行的旅人,看着山巅的水流分开流淌。 流水似乎没有尽头,而我这个行走的人,心中早已充满了感慨。 我虽然才能有限,却也领悟到了一种命运的真谛。 我独自携带着剑,勇敢地踏上了千里之外的旅程。 难道我不思念家乡吗?我始终感动于那些理解我的人。

复制

完善

注释

陇头:指陇山的山顶,陇山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远行客:指远离家乡,在外旅行的人。 分流水:形容山势高峻,水从山顶分流而下。 无尽期:指时间的漫长,没有尽头。 行人:指行走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未云已:意为没有说出口,已经有所感触。 浅才:谦虚地指自己的才能有限。 通一命:指领悟到一种命运或道理。 孤剑:比喻诗人独自携带武器,象征孤独和勇敢。 适千里:形容诗人独自远行,行进千里。 岂不:难道不。 思故乡:想念家乡。 从来:一向,始终。 感知己:感动于知己的理解和支持。

复制

完善

完善
*
邮箱:
*
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