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音频朗读
赏析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的赏析一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在南斋高卧的时候,拉开窗帘,看到初升的月亮。这里的“高卧南斋时”描绘了诗人的闲适,“开帷月初吐”则反映了月亮初升的景象。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月光清澈地洒在水面和树木上,波光荡漾,映照在窗户上。这里的“清辉澹水木”描绘了月光的美丽,“演漾在窗户”则反映了月光在水面上的倒影。
“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月亮渐渐从盈满到亏缺,清亮的光辉见证了古今的变迁。这里的“冉冉几盈虚”表达了月亮圆缺的变化,“澄澄变今古”则反映了月亮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美丽的你在清澈的江边,这个夜晚吟诵着越地的诗歌,感到苦闷。这里的“美人清江畔”描绘了友人的美好形象,“是夜越吟苦”则反映了友人夜晚的孤独和苦闷。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我们相隔千里,能共同做些什么呢?微风轻轻吹拂着兰花和杜若。这里的“千里共如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微风吹兰杜”则反映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和祝福。
整首诗通过对南斋月夜的描绘,以及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的“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和“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两句,特别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的赏析二
这首诗通过描绘月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首联“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写诗人在南斋中,打开窗帘,看到月亮刚刚升起。颔联“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描绘了月光下,水面上的树木随风摇曳,光影在窗户上荡漾。颈联“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写月亮的圆缺变化,以及月光的清澈明亮,象征着世事的变迁。尾联“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表达了诗人对远在清江畔的友人崔少府的思念,夜晚的吟唱充满了愁苦,而相隔千里,只能通过微风中的花草来寄托思念之情。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的赏析三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它紧紧围绕题目,从玩月到忆人,从忆人到怀乡,层层开展,步步深入,情感真挚,诗味隽永,体现了王昌龄七言古诗清逸明快的风格。
首二句“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点明玩月的时间和地点。首句扣题,次句描绘了一幅开窗见月的图景:南斋高卧,天清气爽,推窗而望,初月如吐。
三、四句“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是写月光的皎洁可爱,通过描写月光如水、澄澈透明、洒满庭院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清新幽美的意境,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五、六句“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由赏月而引发了对光阴流逝的感慨。诗人由仰望月空,又低头沉思,一气呵成,自然流畅。
最后四句“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由望月而怀人,又由怀人而思乡。诗人联想起了远在清江之畔的友人崔少府,也在这明月高悬之夜,正吟咏着越地山川的诗歌。诗人自己与崔少府远隔千里,却通过明月可以传情达意。于是诗人想象微风吹拂着含香的兰花和杜若,借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这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情感更加真挚动人。
全诗写景如画,境界开阔,抒情真挚,富有艺术感染力。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内心感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对家乡的无限眷恋,展现了他的高洁情怀和卓越诗才。
译文
我安居在南斋中,打开窗帘,看到月亮刚刚升起。
月光如水,波光粼粼,树木的影子在窗户上荡漾。
月亮慢慢移动,圆缺变化,月光清澈,象征着世事的变迁。
我思念的人在清澈的江边,今夜的吟唱充满了愁苦。
相隔千里,不知如何是好,只有微风吹过,带着花草的香气。
注释
高卧:安居,悠闲地躺着。
南斋:指诗人的书房或者居所。
开帷:打开窗帘。
月初吐:月亮刚刚升起。
清辉:指月光。
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水木:指水面上的树木。
演漾:荡漾,波动。
冉冉:慢慢移动的样子。
盈虚:指月亮的圆缺变化。
澄澄:清澈明亮的样子。
美人:指思念的人,这里指崔少府。
清江畔:清澈的江边。
越吟:越地的吟咏,这里指哀伤的吟唱。
苦:指情感上的愁苦。
千里共如何:相隔千里,不知如何是好。
微风:轻柔的风。
兰杜:兰花和杜若,两种香草,这里泛指花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