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音频朗读
赏析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的赏析一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居所远望山峦,等待道士回来,诗人闲适恬静的心绪和迷蒙的山景交融在一起,创作了这首诗。
首联“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他一边走,一边张望,脖子伸得老长,恨不得一眼就看见常山道人。然而却没有见到,只是在一路上看到,那青青的莓苔上留下的一行行诗人寻访的屐齿印迹。诗人是通过“莓苔”上的“履痕”来向读者暗示“幽居”的所在的。这一联相当于常言的“寻幽”。
颔联“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诗人转过一道山弯,眼前豁然开朗,快意极矣。白云絮絮,缭绕小渚。“依”字有声有色,写出白云悠悠,也似有情,依傍着静静的沙洲,富有情趣。春草萋萋,蓬门闲闭,诗人用“春草闭闲门”一句,将常山道人远避红尘的幽居点染出来。上句是写他所居之地的环境,下句是写他所居之地的状况。这两句看似写景,而实写人,常山道人的不俗形象,已经隐约可见了。
颈联“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这两句,看似写景,实是写人。常山道人居住在此,天天观赏山色,时时聆听泉声,该是多么地惬意。诗人从白云、芳草、静渚、闲门、松色、水源等意象中,为我们勾勒出了常山道人简朴幽居、超脱尘世的形象,诗人访道士不遇的怅然,似乎也因此得到了消解。
尾联“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诗人看见了溪花,却浮起禅意,从幽溪深涧的陶冶中得到超悟,从摇曳的野花静静的观照中,领略到恬静的清趣,溶化于心灵深处是一种体察宁静,荡涤心胸的内省喜悦,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况且禅宗本来就有拈花微笑的故事,这都溶入默契不言的妙悟中,而领会出“禅意”和“相对亦忘言”的妙境了。
诗人所造之境,正是一个动静咸宜,俯仰皆是的天地,而荡漾于其中的人,也获得了静谧、恬淡、自得、喜悦的心境。从诗意看,诗人造境取材,都很有特色,他未写常山道人之居,仅写其周围环境,而道人之居的幽邃,已可想而知;未写常山道人之形,仅写其生活环境,而道人之致的高洁,已可想而知。这就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全诗写的只是寻访不遇,而隐逸之感,高人之致,随处可得。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居所远望山峦,等待道士回来,诗人闲适恬静的心绪和迷蒙的山景交融在一起,创造了这首意境深幽的诗歌。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的赏析二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通过描绘寻找隐士的历程,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以下是这首诗的逐句解读: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在走过的路上,可以看到青苔上留下的足迹。这里的“一路经行处”描绘了诗人的旅程,“莓苔见履痕”则反映了隐士的踪迹。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白云在宁静的湖边栖息,春草环绕着关闭的门户。这里的“白云依静渚”和“春草闭闲门”描绘了隐士居住环境的宁静,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雨后观看松树的颜色更加翠绿,沿着山路来到水源。这里的“过雨看松色”描绘了雨后的景色,“随山到水源”则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的寻找。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溪边的花朵和禅意,相对无言。这里的“溪花与禅意”描绘了隐士的生活环境,“相对亦忘言”则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寻找隐士历程的描绘,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愿望。诗中的“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和“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两句,特别生动地描绘了隐士居住环境的宁静,以及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的赏析三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寻访隐居道士的一路所见,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首联“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写诗人在寻访过程中,看到莓苔上的鞋印,暗示着隐居者的存在。颔联“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景象,白云缭绕在小洲之上,春草茂盛,将门遮掩。颈联“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写雨后的松树色彩更加鲜亮,诗人顺着山路来到水源,展现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尾联“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写溪边的野花与禅宗的意境相映成趣,诗人在这种美景面前,感到言语都是多余的。
译文
我一路经过的地方,苔藓上留下了鞋印。
白云缭绕在小洲之上,春天的草长得茂盛,将闲居的门遮掩。
雨后的松树色彩更加鲜亮,我顺着山路来到水源。
溪边的野花与禅宗的意境相映成趣,在这种美景面前,我感到言语都是多余的。
注释
经行处:经过的地方。
莓苔:苔藓植物。
履痕:鞋印。
渚:水中小块陆地。
春草闭闲门:春天的草长得茂盛,将闲居的门遮掩。
过雨:雨后。
随山到水源:顺着山路来到水源。
溪花:溪边的野花。
禅意:与禅宗有关的思想或意境。
忘言:超越言语的境界。